为乡贤立传 为乡邦立言
——电视连续剧剧本《王十朋传奇》序
■刘文起
丹华兄在晚年出了四本传奇之后,又出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剧本《王十朋传奇》,叫我写个序。我开头没敢答应,因为我对王十朋知之不多。
而为《王十朋传奇》的电视剧本写序,让我为难。
丹华就不同。
他一生,向以诗歌名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几十年,他发表诗歌总有几百上千首吧,可也只得个农民诗人的称号。而大概是近十年来、特别是退休之后吧,丹华一度不写诗了,埋头苦干,一口气写了《刘蒙川传奇》《王十朋传奇》《南怀瑾传奇》《张冲传奇》及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剧本《王十朋传奇》,几乎把乐清的历史名人写了个遍。慢慢地,丹华摘掉了农民诗人的毡帽,登堂入室,成为学者型的省文史馆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于是我也心有慨焉:毕竟诗歌不如传奇?!
这是为什么呢?同样是努力,效益却大不同呢?
深思遐想了半天,我才悟出了道理。那就是丹华兄写传奇成功的真谛,那就是他写传奇的功劳,即在于:为乡贤立传,为乡邦立言。
吾乐故乡,名人辈出,最著名的人物,历史上有龙门大界的刘黻刘蒙川和四都左原的王十朋王梅溪。前者在宋末时任过流亡小朝廷的宰相,后者是南宋第一位文状元。此二人的家址,又只隔着一座龙门山。一在山前,一在山后。故民间有俗语,称曰:“山前宰相,山后状元。”
丹华兄又是怎样完成他为乡贤立传,为乡邦立言的开创之功呢?
我看,以《王十朋传奇》为例,成功之处有三:
一是成功地利用了历史的材料。
对于为王十朋立传的作家来说,首先必须采用的,当然是历史上留传下来的传主王十朋的资料。比如《宋史》中的记载,族谱上的记录等。这种记载、记录虽少而又少,却非常宝贵,又是最真实的,故是写人物传奇的基础,写传者当然是能用的尽量用。此外,对于传主的民间传说也是传主生平的另一大资源,是对传主史料的补充。《王十朋传奇》中引用了关于王十朋的许多史料和民间传说,比如王十朋在江心寺题写对联,宋高宗驻跸温州留宿江心寺等史料和民间传说,以此撑起人物故事的支架,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性和故事的趣味性,这是电视剧本成功的决定因素。
二是成功地利用了传主的诗文。
传主的诗文,当然是传主真实存在的印证和参照。丹华兄在剧本中大量运用王十朋的诗词,如第二集王十朋在江心寺吟的诗:“西北连年杀气高,群盗横行如蝟毛……”第二十九集中引用王十朋悼念妻子的《哭令人》:“三十年间共苦辛,忽然惊断梦中因……”以及为江心寺写的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等。剧本中引用王十朋和别人的诗大约有几十首,还引用了王十朋的文章,如悼念其妻的《祭令人文》等,这不但增加了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性,又创造了人物处境的氛围感。
三是成功地进行了作者的虚构。
因传主是历史人物,距今时间久远,故所存史料稀少。而要想把这些稀少的文字演绎成洋洋几十万字的三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其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还要靠作者作大量的虚构。这些虚构,是要让今人讲古人的话、做古人的事,既要符合当时的情景,又要鲜活生动、合情合理,更要带有今人的情操、理念,这就很需要作者的政治远见和文字功力了。而我认为,在《王十朋传奇》的众多虚构故事和人物中,虚构得最好的,就是被王十朋在温州街头救下的小女孩。这小女孩开头是方腊叛军的女儿,后来又是皇宫的公主,人物可塑性的难度就大了。而这个公主在整个剧本中起的作用又很大,她对王十朋与皇帝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对整个电视剧的故事发展起推动和链接作用。并且,她自己的人生故事也大起大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故也是电视剧中虚构难度最大却又是虚构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至于其他的虚构,因我对真实的十朋了解不多,故对电视连续剧中的其他许多人物许多故事,辨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故一路看下来,一时还看不出破绽来。看不出破绽来,我就更为丹华兄高兴。这就证明,丹华兄在这个剧本中的虚构还是通顺、成功的。
当然,要说不足之处,那也还是出在虚构的部分。比如上面说的虚构最成功的人物——公主,总的故事情节还是合理的。但虚构她与王十朋有私情并生有一孩子,这个情节我以为不妥,有格调不高、矮化两人形象之嫌。不如让女孩守身如玉,与王十朋只是精神上的崇拜为好。另外,剧本开头金兵蹂躏王十朋浙南的家乡,也不符合历史的真实。而电视剧剧名为《王十朋传奇》,也不是正剧的剧名,有戏说之嫌,不如改为《王十朋》为好……
瑕不掩瑜。
总之,丹华兄以如椽之笔,为乡贤立传,歌颂吾乐忠臣孝子的高大形象;为乡邦立言,树立起一道道爱国爱乡精神支柱,让后侪们敬仰效仿,让先贤精神如薪火而相传不熄。到最后呢?写书人的这些传奇、书籍却把立传立言者自己的形象垫高了。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