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2版:时评

防诈重在打破信息茧房

  防诈重在打破信息茧房

  只有清醒地承认现实与愿望之间的落差,保持对信息的开放与审视,才能在虚拟与真实反复交织的世界中,守住自己的财产与心智自主

  「全眼看天下」

  ■张全

  一款手机,几则消息,一场精心编织的财富幻梦,差点让一位金店店主付出价值200万元黄金的代价。近日,浙江乐清这起险些得手的“投资+取现”连环骗局,不仅揭露了诈骗手段的“组合升级”,更折射出当下社会中许多人共同面临的心理困境。(9月16日《乐清日报》)

  这起案件中,受害者王女士一开始对民警的劝阻充耳不闻,令人恨铁不成钢。深层的真相表明,诈骗的本质是洗脑,洗脑的本质是控制信息。骗子通过手机社交软件,成功阻断了王女士接触其他信息的渠道,使她陷入一个单向、封闭的沟通环境——这正是“信息茧房”的典型构造。在信息高度依赖手机的时代,我们是否不知不觉走入他人设定的“信息茧房”?是否因为愿望与现实的落差,而主动选择相信谎言?

  在这个智能手机几乎成为身体延伸部分的时代,社交软件、短信、电话这些原本用于连结世界的主要工具,极易沦为诈骗者实施心理操控的利器。他们利用人们对高收益的渴望,编织出逻辑自洽却完全虚假的叙事。一旦受害者开始信任这一叙事,便会主动排斥相反、相异信息,哪怕这些信息来自警方——社会治理权威部门的劝阻声音。这种排斥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情感:人总是倾向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

  尤其在经济下行周期,这样的心理机制更为危险。许多人仍保持着对投资高回报的习惯性期待,无法接受收益普遍下滑的现实,于是不自觉地去寻找与预期“匹配”的渠道,这时骗子趁虚而入,奉上“保真高息”“内部消息”的诱饵。这不是单纯的贪念,更像一种心理防御:人们宁愿相信有捷径可走,也不愿直面现实的压力与失落,自欺成了逃避焦虑的最简单方式。

  而要识破这种精准利用心理弱点的诈骗,仅靠“别贪心”的道德劝诫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从三个方面系统构建防洗脑机制:

  一是信息层面的多重验证。任何单一信息源都值得怀疑,无论是所谓“专家”的承诺,还是平台上看似实时变动的数据,都应通过官方渠道、第三方信息或线下核实进行交叉比对。王女士最终得救,就因她终于接受了民警的劝阻,重新打开了信息接收的通道。

  二是心理层面的警觉建设。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延迟判断的能力,面对高诱惑信息时不妨主动暂停,追问几个为什么:馅饼为何会掉在我头上?这项投资的利润从哪里来?为什么必须通过非正规方式操作?简单的逻辑推理常能揭穿精巧的话术包装。

  三是社会经验层面的现实感知。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调整投资心态,接受低回报甚至无回报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健康的理财观首先出于对风险的认知,而非对收益的幻想。只有在现实的基础上规划财务,才能避免被“愿望思维”带偏方向。

  警方在此案中迅速拦截、抓捕嫌疑人的行动,彰显了执法响应机制的有效性。但更大的战场,其实就存在于每个人的手机屏幕与头脑之间。我们不能控制骗子的出现,但可以控制自己接受信息的方式。只有清醒地承认现实与愿望之间的落差,保持对信息的开放与审视,才能在虚拟与真实反复交织的世界中,守住自己的财产与心智自主。

  (作者为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