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2版:时评

让工会驿站成为“温暖坐标”“治理枢纽”

  让工会驿站成为“温暖坐标”“治理枢纽”

  在这背后,是一场服务与需求、工会“娘家人”与户外劳动者的双向奔赴

  ■徐剑锋

  “以前出门跑长途,最难受的就是没地方洗澡。如今在乐清,有了24小时工会驿站,即使是凌晨,也有热水和空调,还有微波炉随时热饭。”昨日,在位于104国道旁的乐清市石帆加油站工会驿站里,货车司机张师傅感慨地说道。(9月15日《乐清日报》)

  这几年,乐清围绕“劳动者在哪,工会驿站就建到哪”,因地制宜加快工会驿站的全面覆盖、提档升级,服务范畴持续扩大、质效不断增强。截至目前,乐清已改造提升工会驿站38家,其中,5个站点获“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称号,有力提升了工会组织对职工的凝聚力、在社会的影响力,成为点亮城市角落的“暖心灯塔”。

  从“有”到“优”,从“基础服务”到“定制服务”,正是不断地功能“上新”、服务焕新、活动出新,才让工会驿站“圈粉”无数、活力迸发。在这背后,是一场服务与需求、工会“娘家人”与户外劳动者的双向奔赴。实践证明,唯有把准户外劳动者的所思所需和“急难愁盼”,从细节入手,从小事着手,不断整合资源、升级设施、创新内涵,才能让工会驿站更有温度、更加贴心,让劳动者在刷新进“站”体验同时,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温馨港湾”。

  工会驿站“建起来”“多起来”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转起来”“活起来”。一方面要聚焦物质保障,在配备桌椅、饮水器、冰箱、手机充电器、图书柜的基础上,添置应急药品、小维修工具、针线包、雨具等,切实满足“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急可如厕、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聚焦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工会维权服务、交通安全宣讲等活动,升级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心理关怀等功能,提供思想引领、健康服务、权益维护等定制服务,不断拓展“驿站+”的深度和广度。

  做好做活“驿站+服务”文章,要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当下而言,既要充分运用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切实打破时空限制,让工会驿站服务真正做到“不打烊”;也要整合社工、志愿者等各类资源,组建专兼职管家队伍,完善驿站常态化、长效化运营机制,为劳动者送去更多有价值的服务。

  借助工会驿站这个小阵地,可以打造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平台。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在服务市民的同时要更好融入城市治理之中,或化身“应急救援响应人”,或兼做民情民意收集员,或当好隐患排查网格员,把工会驿站变成“治理枢纽”,亦是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作者为时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