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5版:文化周刊

木姜子

  木姜子

  ■陈龙寿

  一年花事,当从腊梅开始。

  其实,木姜子花可算一年当中最早的山花。秋季还没结束,早早抢在腊梅之前开起来。腊梅是明星,不管什么时候开放,一登场便可以上头条,江湖地位甚至高于汪峰。木姜子不一样,满山开遍了,还是没有引起你的注意。

  山野的花过于轻微。

  腊梅早早收花,木姜子的花直至四月才退场。这时,乐清山野的春意才真正开始放肆起来。每次上山,沿途一树一树的黄花,挤在光滑的枝桠上精神抖擞,煞是壮观。

  乐清人将木姜子叫做山胡椒(植物学上还有一个学名也叫山胡椒的植物,归属于与木姜子同科不同属的山胡椒属,形态上与木姜子极为相似)。小孩子不喜欢它的辛辣味道,把它叫做臭柴。大家从没有正眼看它,也没有像川贵地区那样将它当宝贝供着。上世纪80年代,有人跑到山区大量收购,据说是拿它去炼风油精(可能是精油)。

  这时村民才发现山上原来有这么多木姜子。采摘木姜子是一项细致活,拉下树干慢慢一撮撮地摘取,没有巧劲,没有快捷途径,有的只是重复地摘取,摘完再轻轻地放进袋子或篮子里。家家户户采了许多,装袋,堆满屋子。整个村弥漫着辣味,连蚊虫也跑光了。这项让村民有了计划外收入的采摘工作只持续了一两年便匿迹了。现在只隐约记得当时上山收购的客商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小玻璃瓶,打开盖子,那四溢的香立刻充满了整个房间。客商说:这是木姜子炼出来的油,很贵。有好事的村民在面里下了几滴,哇,香,比解放前的乌烟壳还好吃。

  毫无用处的木姜子居然可以换钱,村民受到启发。第二年,全村老少加工虾片,拿生姜切片晒干,加入虾皮和番薯粉,制成成品,可油炸,很脆很香。由于没有持续的订单,村民尝试一两年也放弃了。

  很多年后,我去了长沙,住在九所宾馆。早餐自选餐厅里有凤爪,我居然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一人盛了一盘,慢慢啃光。有人告诉我:这是用木姜子浸泡出来的味道。不过瘾,夜里跑到解放西路去找。

  大部分人都知道贵州名菜酸汤鱼,但未必知道酸汤鱼的灵魂香料竟然就是木姜子。在江浙菜系里,木姜子没有应用,山里人也只是偶尔用于泡菜或药用。有一次上白龙山,看到有人晒了许多木姜子,说是炒起来可食用。这也只是山里人才能享受的美味,没有大厨真的拿它上餐桌。

  2013年上山造房,我便留意木姜子,采摘了一些晒干。后来弄了几个荥经砂锅,每次炖鱼炖骨头时放入几颗,用煤油炉炖上三四小时,汤味强于花椒。有人好上这味道,隔几天便上山炖上一锅。

  就这样,对木姜子有了亲近,后来在山上挖了几棵,随便种在屋前,当年活了,还立即开花结籽。

  这些似与花事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