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5版:文化周刊

包师傅和他的米豆腐

  包师傅和他的米豆腐

  ■李志洁

  包师傅,芙蓉镇包宅村人,大名包秀云。

  米豆腐,芙蓉乡间小点心,又名“千层糕”。

  我有幸在包师傅家里欣赏了米豆腐制作过程。  

  包师傅家的门楣镶嵌着一块醒目的牌子——温州非遗蔡芳彩米豆腐(蔡芳彩为包师傅母亲,第二代传人)。园中蔬果葱郁,泉水叮咚,米豆腐清香扑门相迎,炊烟袅袅田园风光!遥想当年,包宅门前的道路正是唐宋古驿道,南来北往的旅人众多,不知他们可曾吃过米豆腐?而今,包师傅的米豆腐美名远扬,甚至可快递到日本,不知慰藉了多少乡愁。

  米豆腐是芙蓉人中元节祭祖的头碗菜。它油黄嫩滑,纹理分明,以棉线切割成方糕,吃时蘸上红糖汁,软糯Q弹,清香四溢。那温润的嫩黄,是药食同源的黄栀子调色。据包师傅说,乐清歌手陈华生每次登台前,必先吃三碗米豆腐。这么说来,让人想起武松三碗不过岗,怪不得歌声嘹亮。

  米豆腐好吃,但工序繁琐。早粳米磨浆,黄栀子滤汁,稻灰汤发酵,要保证原汁原味,以上元素缺一不可。煤气灶也不行,煤气火焰不灵动,难持久,土锅灶柴爿火蒸出来的米豆腐才香。凝聚在柴爿躯干中的巨大能量,缠绵不绝舔舐锅底,热汽被蒸布锁在笼屉内,此刻浇入米浆,浆汁遇热迅速凝固。待一层蒸透,再浇下一层,每层需蒸十五分钟。如此循环往复,至第九层才算完工,整个蒸制过程,需精准把控火候与时间,稍有疏忽,前功尽弃。

  热汽蒸腾中,包师傅双眸清亮,两颊汗津,一件短马褂,一身腱子肉,真乃武林中人。干起活儿来却比女子还细致:补水,添柴,搅汁,铺浆,宛若演绎一套传世武功,稳健利落。包师傅不善言辞,但话语诚恳,现场有网红直播,包师傅不仅将米豆腐制作工艺全程展示,更将粘牙、腻喉之避坑秘籍广而告之。

  包师傅看上去四十余岁,人显年轻。他常年习武,小时候学少林功夫是爱好,而今纯粹是为了端得动米豆腐,扛得住“桑拿”高温。为此,我将他养生之道总结为:坚持锻炼,蒸汽美容,常食米豆腐,胸怀赤子心。

  包师傅坚实的脚步沿灶台踏出一条抛光路,年复一年,不亚于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天微亮泡米磨浆,到夜朦胧冷却凝固,板板正正一屉米豆腐才算“型登牢”(温州方言:稳固成型)——是什么使一个男子汉甘愿为一块米豆腐围着锅台转?蔡芳彩老人给出答案——源自家族骨子里的那份热爱。而这一切在包师傅眼里,只不过是轻描淡写一句话:“天天如此,习惯了。”直播间也有美食家想学艺,但被米豆腐如此“折磨”仍痴心不改者,不知能有几人?

  2024年11月,包师傅赴杭州参加全省非遗茶点比赛,发现对手花招百出,甚至亮出与马云、成龙合影,而他只有一张米豆腐传承证书和一本《大美芙蓉》(书中有篇《米豆腐》),自觉底气不足。不料评委品尝后,竟给米豆腐颁发二等奖。当晚,这位敦实的汉子失眠了,心想:这么好吃的点心少为人知,太可惜了!从那以后,只要有美食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并不断创新。政府对非遗传承也很重视,经常提供外出学习机会,这是老一辈手艺人想都不敢想的事。近日,包师傅又荣获“乡村工匠”称号,有了政府支持认可,他的心中充满动力。

  母亲心疼儿子,说道:“越到过年时候越忙,政府邀请手艺人摆摊做活动,每天都摆到夜里9点多。正月里,人家穿新衣服拜新年,他连个人影都不见,起早摸黑做米豆腐,一天就睡两三个钟头。”

  包师傅呵呵一笑:“订单这么多,人家就等着尝这一口。等我把活儿忙完了,好好在家里睡上两天两夜!”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排排崭新土锅灶,一群群志同道合年轻人,工作时全力以赴,休闲时释放自如,一起守望家乡,走上致富之路——这是我对包师傅和米豆腐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