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5版:文化周刊

千年窑火映茶韵

——乐清龟山窑的考古与茶文化密码

  千年窑火映茶韵

  ——乐清龟山窑的考古与茶文化密码

  ■郭欣

  温州,作为浙江省最早生产青瓷的地区之一,凭借瓯江流域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孕育出别具一格的瓯窑文明。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统计,乐清境内留存有5处古窑址,分别为虹桥碗窑山窑址、北白象龟山窑址、大荆屿后窑址、芙蓉包宅窑址和芙蓉麦西窑址。其中,虹桥碗窑山窑址被列为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北白象龟山窑址则是乐清市文物保护点。在乐清这些已知的窑址中,开展过考古发掘工作的寥寥无几,而龟山窑就以其唯一开展过系统性考古发掘的特殊身份,成为解码乐清古代制瓷工艺与茶文化的关键窗口。

  龟山窑坐落于乐清市北白象镇乐东村龟山,于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窑址主要分布在龟山的东侧,东南坡尤为密集,地表堆积着大量遗弃的瓷器残片。2013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根据地表废弃瓷器残片的特征,初步推断该窑的烧造年代为五代时期。2014年10月,在北白象镇人民政府的配合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当时的乐清市文博馆对龟山窑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收获了数量可观的瓷器与窑具标本,为研究瓯窑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龟山窑窑址范围约1500平方米,窑床依山而建。受条件限制,考古工作者仅清理出三条龙窑(部分清理)。这些龙窑头南尾北,废弃瓷器堆积层厚约5.1米,总面积约100平方米。龟山窑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涵盖碗、盘、罐、壶、执壶、钵、洗、盏、盏托、炉、粉盒、器盖、擂钵、甑具、茶碾、碾轮等。在发掘清理出的瓷器和窑具中,茶碾与碾轮这两件器物尤为引人注目,为探究乐清古代茶饮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据乐清市文博馆周开阳主编的《吴越遗瓷》录述,龟山窑出土的茶碾轮高2.8厘米,内径3.0厘米,外径13.5厘米;碾槽高5.0厘米,残长15.8厘米,宽7.4厘米。此外,龟山窑还出土了茶盏、盏托等茶具。其中,盏主要用于盛装液体,出土的盏多为茶盏,也有部分酒盏,多数茶盏为素面,少量饰有莲瓣纹和弦纹,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宋代出土的茶碾有不少为瓷质,既有实用器,也有陪葬用的冥器。从实物来看,龟山窑出土的茶碾属于实用器,由船形碾槽、中间深槽承托的圆饼状碾轮以及碾槽下的基座组成,碾轮中间穿插着纺锤形长柄设计精巧,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唐代社会安定繁荣,制瓷业蓬勃发展,饮茶之风盛行,促使这一时期的茶具在造型、瓷质、装饰风格及工艺手法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至五代时期,茶具制作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开始向艺术化方向发展,越窑等窑口出现了诸多仿生造型的茶具精品。龟山窑出土的饮茶文化器具,不仅填补了瓯窑茶具生产的研究空白,更见证了中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传承发展。

  从唐代饮茶习俗来看,人们饮用的茶主要为茶饼,需经碾磨成末后方可煮饮。茶碾作为关键的制茶工具,其结构设计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碾槽呈长方形,中间的狭长弧形沟槽便于碾轮滚动;碟形碾轮中间厚边缘薄,穿孔设计便于安装碾轴。这一时期,茶碾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成为文人雅集中的重要意象。

  两宋时期,茶文化发展达到新的高峰。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及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等茶书对茶具的记载可知,这一时期崇尚风雅,相较于陆羽时代对茶叶采制用具的关注,文人雅士更聚焦于茶艺活动本身,将碾茶、煮水、点茶视为茶文化的核心,茶碾、汤瓶、点茶盏、茶筅等代表性茶具备受文人青睐,频繁出现在诗画之中,并被细致描绘。

  龟山窑的考古发现,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瓯窑制瓷工艺与茶文化的窗口。从窑火熊熊的制瓷现场,到文人案头的雅致茶事,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遗迹,正不断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