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5版:文化周刊

行深至微观自在

  行深至微观自在

  ■直良巨员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也达到全年最长峰值。这一天就是夏至。

  夏至在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一)

  夏至在大时间序列里是乾卦时空。中国人多知道乾卦的意义。乾卦爻辞,潜则勿用,见则在田,朝乾夕惕,或跃在渊,飞则在天等,是对人生状态极好的指示,是方法论或行动指南。先哲系辞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即是说生命享有着造化赋子的充沛的能量,不需要再依傍外物,要勇猛精进,呈现出自身的光热,展示自身的才华。

  张耒的名诗《夏至》:“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这是对夏至行深至微的观自在,自强不息者因此在苦夏里能够“度一切苦厄”,能够“各正性命”,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夏至同样有哲理,有人性天心不易的机理。李清照有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对君子自强的决绝解释,如歌德名言,凡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

  夏至仍有诗意,如苏轼有词《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藻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则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唐人韦应物写有《夏至进著北池》:“昼辱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与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艳,可以时华筋。”夏至这天,昼暑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比较忙。老百姓在地里劳作,酷热也不知是怎么抵挡的。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唯独我自己在池塘里坐船游来游去好不惬意。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体现出关心民众的民本思想。

  (二)

  夏至三候:一侯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声便鼓腹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

  古人对一候里麋与鹿的解释特别有意思。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古人说,鹿角不脱落,战祸不停止;蝉子不鸣叫,贵臣放荡淫逸;半夏不长出,老百姓会得传染病。

  古人对时间和物候的把握真是精准啊!传统中国的蒙学读物《幼学琼林》说:“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暑初长。”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里也写:“……去岁冬至日,拜我立我旁。祝尔愿尔贵,仍且寿命长。今年我江外,今日生一阳。忆尔不可见,祝尔倾一觞。阳德比君子,初生甚微茫。排阴出九地,万物随开张。一似小儿学,日就复月将。……”

  对农业来说,夏至节气的降水很关键,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

  我们由此可知,在炎热的夏天,农忙的意味。生与长不同,春生夏长,夏天在长,农民的工作,就是帮夏天的农作物更好地成长,要辛劳付出才能够换来一年的生活。

  夏至这一天,我国最北端的漠河是我国昼长最长之地,昼长17小时;最南边的曾母暗沙则昼长最短,是12个多小时,南北差距达4小时40分钟。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这天正午,在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将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景象,人们看自己的影子,也会见到一年当中最短的影子。中国大陆有五个北回归线标志点,分布在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北回归线标志点设有“窥阳孔”,人们可以验证夏至中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是否“立竿无影”。

  入伏是在夏至节气之后,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这段时间,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每年三伏天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

  中国人有以伏计日法。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2025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20日入伏。具体时间段是初伏:7月20日—7月29日;中伏:7月30日—8月8日;末伏:8月9日—8月18日。8月19日正式出伏,宣告炎热三伏期的结束。  今年三伏总长仅30天,打破了近十年常见的“40天加长版”模式。原因在于夏至与立秋(8月7日)之间仅有4个庚日,导致中伏缩短为10天,形成标准的“初伏10天+中伏10天+末伏10天”结构。这种“精简版”三伏在2001-2024年间仅占约20%,实属气象“稀客”。

  (三)

  在伏天里,人们对热的感受方面,东西方人是一致的,人们观察到,夏天热得狗都吐出了舌头。三伏天的英文即是“dogdays”,古罗马人认为每年七八月份的酷热是太阳加上天狼星的热能造成的,天狼星在英语里叫“thedogstar”,“dogdays”由此而来。俗谚说:“夏至狗,无处走。”“热成狗”成为有关不妙状态的妙语。乐清俗语里也有“打狗不出门”的说法,意思是伏天里,狗也躲在家里贪图荫凉不愿出去看家护院。不过我以前却误以为是伏天里太热,那些偷鸡摸狗的二流子也不愿意出门作孽了。

  大家可能知道的“冬九九”,每到冬至,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期盼着严寒褪去,春天早日到来。但大家不一定知道与“冬九九”形成鲜明对照的“夏九九”,今天我们不妨跟着《夜航船》这本书来看看。

  书里是这么说的:“一九和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饮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带黄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打炭墼”就是用炭末做成块状燃料。

  《夜航船》里的内容和陆泳的《吴下田家志》里的说法基本相同,《吴下田家志》中记载的“夏至九九歌”道:“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但明代《五杂组》里的最后一句则是“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关注点就被蟋蟀吸引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