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外的语文 ——《给孩子们的电影阅读课》后记
![]() |
编者按:《给孩子们的电影阅读课》是陈传敏继《坐忘斋教育随笔》《丰富的悦纳:传统美学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寻找语文的另一种生活》之后出版的又一本专著。这是一本记录作者和学生一同观影的教育叙事类书籍。共有18篇文章,每篇集中探讨一个话题:中国山水文化的意象、童趣、知己、童真、故乡的守望、诗意的栖居、战争与和平、梦想、教育、不一样的童年、宠物、活着的态度、盛唐精神、新诗、神话、包容与理解、黑奴的历史、生命终极关怀。18篇文字看似没有逻辑关联,其实精神内核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唤醒良知,那种给予他人爱和同情的良知,培养创造爱与传递爱的能力。
■陈传敏
这是一本记录我和学生一同观影的教育叙事类的小书。这也是我的第四本书。生命因为美好的记忆,才让庸常忙碌的日子充满一米阳光。
从2018年开始,我一直都承担六年级博雅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日常教学之余,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一起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对本就学业繁重的孩子而言,这无疑是枯燥的负担。因此,为了调节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我会结合教材的单元主题或他们的阅读进度,播放一些电影给他们观看。通常利用两个中午的午休时间,一周观看一部电影。然后,我们会在半个月的课时里抢出一两节课,对电影进行分享、讨论、拓展思考。有些经典电影是每届学生都会欣赏的,有些则是我自己拓宽观影视野后及时补充的。在充满劳绩的学习生活中,以爱的名义,给孩子们带来一点欢乐,便是电影阅读课的初衷,也是这本书的缘起。
这本书分两种体例。前面十三篇除第十篇是两部电影《小鞋子》和《何以为家》对比赏析之外,其余十二篇都是对一部电影的赏析叙事;后面五篇则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电影赏析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的专题研讨。相对于前者,后者冗长、驳杂,因为它跨越的时间长度可能是几周,甚至几年。例如,《起点与终点:一段关乎一生的旅程》就是从二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的探索生命之旅的特殊课程。这十八篇文章,每篇集中探讨一个话题:中国山水文化的意象、童趣、知己、童真、故乡的守望、诗意的栖居、战争与和平、梦想、教育、不一样的童年、宠物、活着的态度、盛唐精神、新诗、神话、包容与理解、黑奴的历史、生命终极关怀。十八篇文字看似没有逻辑关联,其实精神内核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唤醒良知,那种给予他人爱和同情的良知,培养创造爱与传递爱的能力。
每当上完一节赏析课,我用电脑记录下孩子们的思考时,内心充盈的是欣喜与满足。德国诗人海涅说:“心,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寒冬从你那儿夺走的一切,/新春将重新给你带来。//为你留下的如此之多,/世界仍然这般美丽!/一切一切,只要你喜欢,/我的心,你都可以去爱!”正因为喜欢,我才会真心投入持久的爱!翻阅一篇篇叙事,我心头浮现的是孩子们课堂上纯真、善良、美好、真诚、严肃、认真思考与分享的画面。这一个个动人的画面,正是照进我生命的阳光,也是我无尽思索与继续前行的能量之源。
遇见一部好的电影,是一种美好的机缘。就像我遇见每一位学生一样。彼此温暖,相互扶持,借着教室的空间,借着光影的幻象,我们各自延展着自己的思想。每当看到一部好电影,我会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观看,越是看不大懂的电影,越较劲地看。往往在第三遍观看的时候,会及时按下暂停键,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发现,并提炼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以供与学生一起探讨。这就是我所谓“备课”的真实写照。现在重新翻阅检点这些稚嫩的文字,有诸多的不如意,但一想到那是彼时彼刻的真实体悟,也便了然释然淡然了。就算谬误,也权当别人批判的材料,无疑也是另一种价值。备课即“备心”,就是不断追问何为真,何为善,何为美。观影,解读,研讨,都是无止境的潜心修行,没个头儿的。因为,生命的课堂是无时无地无处不在的,有心在就有生命学习的发生。
那这样的电影阅读课有怎样的意义?我也不知道。或许,没有意义也是一种意义吧!如果我内心有某种企图,那就是渴望孩子们能在语文之外学语文,在自己的世界之外看到另一个世界。正如诗人杭约赫在《启示》中所说的:“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拾到一枚贝壳,捉到一个青虫,/都会引来一阵欣喜。好像/这世界已经属于自己,而自己却/被一团朦胧困守住,/翻过来、跳过去,在一只手掌心里。/有一天忽然醒来,烧焦了自己的须发,/从水里的游鱼、天空的飞鸟/得到了启示。于是/涉过水、爬过山,/抛弃了心爱的镜子,开始向自己的世界外去找寻世界。/路旁石缝里的一株小草,悬崖下的一泓泉水,/还有那些蹦蹦跳跳的小动物,/都在告诉我们一段经历,/教我们怎样去磨炼自己,/从这个起点到另一个起点。/……/领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自己的世界之外的世界。”寻找“精神共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一种终身陪伴的“核心素养”,学会与世界相处,学会与自己相处,这正是我和学生一同观影、一同探讨的生命朝向的意义吧。
每当我走进电影阅读课的课堂,孩子们都格外好奇——今天又会看什么电影?我往往会神秘地说,看非常难看的电影——但再难看的电影也比白煞煞的试卷好看!教室里一片哗然!有时,一些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的电影,是很难激发孩子们继续观影的兴趣的,我又会不失时机地“恐吓”道:“不看待会儿写不出1500字的观后感哦!”“要不,这部电影不看了,以后也别看了!”教室里一片肃静!不过,再“无聊”的电影,赏析分享课上都是异常热闹的。因为越是看不懂的电影,孩子们质疑、探讨的热情似乎越高。上这样的赏析课,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我们通常会在混乱中找到秩序,然后在秩序中寻求新的矛盾,激发思维的碰撞。这样的课,往往没有固定的套路,没有所谓的学习支架,往往是从自由走向自由,从广阔走向更广阔。不过,所有的课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必须联结自己的生活,走向自己的生活,指向未来的生活。因为,光影世界其实都是现实的投射。既然,任何一道光都会投射下一道影,那么就在孩子们的心底点亮一盏灯吧!这是我的期许,也是对孩子们的祝福。
观影,其实从本质上讲,是另一种阅读——直抵心性的精神阅读。让时间慢慢发酵,相信阅读改变生命的力量。圣·奥古斯丁说,信仰是去相信我们所从未看见的,而这种信仰的回报,是看见我们相信的。在极具挑战的现实面前,我们依然相信阅读的力量,依然相信阅读的美好,这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信仰。心怀敬畏,仰望先贤,我们才能脚踏实地、无愧于心。
相信阅读的力量,我们心中生起的第一种信念便是——敬畏童年。敬畏童年,就是守住那种施予爱和同情他人的能力,唤醒对美和快乐传递的能力。但假使教育者本心被遮蔽,自己丧失了这种爱的能力,丢失了给予同情、传递快乐的本心,试问你会敬畏童年吗?我们的眼中要有爱,我们的眼中要有真实世界的“儿童”,那样的童年才能真正被“光”照亮。
相信阅读的力量,我们心中生起的第二种信念是——亲近生活。世界上没有哪一本书、哪一部电影是必须要读要看的,也没有哪一个人是必须要认识的,如果有,那一定是自己。最好的教育在窗外。因为,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局限于书本中的“抽象的人”。只有亲近自己的生活,我们才能演绎属于自己的“城南新事”。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个活泼泼的英子啊!他们一颦一笑,和英子一样纯真动人。“纸上得来终觉浅”,丢失生活的阅读,终将是无根之木。但我们往往只看见书中的光,却遮蔽了现实的眼。就如同,我们把拿着蜗牛的法布尔拒之门外,粗暴地命令他把手中的蜗牛扔掉,然后却大张旗鼓地开始阅读《昆虫记》。读书观影,其实读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因为内心装着什么,你才能看到什么。
相信阅读的力量,我们心中生起的第三种信念是——拥有有趣的灵魂。做一个有趣的人,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才能成就一群人的有趣!这种有趣是一种心灵的丰富、内心的欣喜与精神的满足。发现童年,看见儿童;发现自我,看见美好。我们要看见语文课程的核心不是“文”,而是“人”。
我常常在想,语文是什么?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我们暂且放下对概念的执着,先来看看什么是文,什么是字,什么是文化。文,正面叉腿而立的人在胸脯上画有花纹的形状,表达的意思是古人的文身。字,“人生子曰字”,后来引申为“出嫁”,如“待字闺中”“十年不字”。文,是标识文身的象形字,扩展指以描画线条来表示意思的单体象形文字;字,即房内(宀mián)生孩子,会意字,扩展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体文字拼合而成的合体文字。化,变也。化乃大变。变化之大莫过于人之倒转,即颠覆性的大变化。化学变化是质的变化,比物理变化更剧烈,所以前者用“化”来命名学科。一言以蔽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先有文后有字。比如,人,是文;从,是字。那什么是文化?凡是与人有关联的一切精神、物质生活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因为“文”就是一个人,“化”是两个人或多个人。
文字的诞生,意味着人类真正成为地球的万物之灵,从此人类拥有了文明记忆与精神传承。文字的诞生是人类的第二次生命重建。一个个文字的背后蕴含的正是我们祖先的智慧、胆识、境界。不论文、字、化,都是以“人”为基础、中心设定的意义符号。这是不是从字理的角度给我们确立了语文教育的宗旨——人是课堂的中心!语文课程的精神内核,不是外在的语言、精妙的设计,而是人的唤醒,人的存在,人的超越,人的确证。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说,永远不要忘记你面前的人是一个人。
一天晚上与我的学生文轩在电话里聊了很久,聊到骆驼的蓄力,聊到行走的意义,聊到生命的幻灭,聊到臧克家的《幻光》:“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放下手机,内心平和幸福,因为他让我看到了明亮的光与无限的量!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菜根谭》语)这本书,谈不上炫耀功业,更不敢妄想心体莹然,纯粹是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罢了。
此书结集出版,特别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书名原为《我的电影课》,策划编辑黄珊珊老师建议改为《给孩子们的电影阅读课》,在此特别感谢黄老师的用心指导。
杭州师范大学任为新教授,是我参加“浙派名师”培训的导师。五年前,任老师就为拙著《丰富的悦纳:传统美学对语文教育的启示》慨然作序。此次文稿初成,恳请恩师教导,再次厚颜乞赠长序。“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但任老师依然赐予长文鼓励我,厚爱之情,无以言表,唯存于心,铭记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