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歌《翠》
![]() |
翠鸟与夏荷。范道敏 摄 |
■陈 丹
现代诗作为一种当代文学形式,常常以简洁、抽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读现代诗有时候会给予我们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让人们在简短的文字中感受到无限的情感和思想,得到心灵的滋养和启发。近来笔者翻阅兴言先生的《翠》系列诗篇,就有了此番体会。在诗中,我读出了松弛感,品出了“闲适”味,别有一番妙趣!
当下,人人都忙,“闲适”之境界似乎离我们久远。在《翠》的文字里,你见不到大雪纷飞,你听不到凛冽寒风,你在他身上,却一直能看到花开,闻到花香,看到翠绿,如王维诗中“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恬淡心境。你甚至感受到作者身上的那种不受限制、自由生长的力量: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写,日子还可以这样过。我在想,很多时候,一个人选择闲适,或许仅仅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读这几篇诗文,便能明白,他的此心安处正是“对风花雪月吟,有笔砚琴书伴”。在这样的恬淡心境之下,他就走走走,到湖山佳处,过起了“满地白云,满眼翠绿”的日子。
我喜欢《翠》的文字带来的那一片生机画面感。岁月何其认真,怎会轻易为谁隔绝苦难,又或恩宠于谁?那些自我的困顿,是不是潜入人的脑际,将人心的一片绿茵,缠绕成一条荆棘丛生之路。所谓言为心声,作者那双藏在厚厚镜片后面的眼睛,装着星辰大海;那颗心见证过自然万物的勃勃生长,人情的温暖和美好……它们是充盈的,丰富的,从容而有力量。
诗人鲁米说:“你所寻找的精神已经在你体内了,只需保持静默,认真聆听。每个人都被赋予特殊的使命,关于这个使命,每个内心都有它自己的渴望。在看不见的地方,听见有人在呼唤我的名字,于是我走了出来。”人生的幸与不幸、美与丑都在自己的心中,看自己有没有将苦涩酿成酒的功夫。于是,有个声音隐隐传来——任凭岁月的潮汐卷起风浪,也要带着前行的勇气,在纯净的自然风物中,找寻到远离尘嚣的声音,化风为曲,听水为歌,任山转水转,岁月无恙。
《翠》里有春天,有秋天。同样是访秋,有人访到的秋是万山红遍、硕果累累的,也有人眼中的秋是秋风瑟瑟、万物凋零。或喜或悲,其实都不是秋本来的样子。你经历了怎样的春天,度过了怎样的夏天,就会有怎样的秋天。我们访的不是秋,而是自己的过往和内心。我很好奇,《翠》里这些充满生机的风景在哪,但我想一定是个很好玩的地方,那里让人只有天性的自然流露。我有点羡慕作者,能在一片翠里安顿自己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