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5版:文化周刊

修筑乐琯运河直抵“千年商港”的贤令刘默

  ■郑儒儒

  如果今天,你有雅兴乘船沿着乐清的母亲河金溪,一路向西乡航行,经万岙、峡门、湖横、方斗岩、湖头、西宋、万家、马山、高岙、白鹭屿,就可以抵达瓯江口的琯头码头,再从琯头渡江,可以到达温州市。这条从乐清县城到温州市的水路,一走就是近900年,900年间舟楫客船往来如织,乐清西乡的土地渐渐在舟声欸乃中苏醒……

  南宋时期,儒生从温州地区前往临安参加科举考试,要乘船从此经过,商贾们要将货物运往瓯江口岸的“千年商港”温州港,要走这条内河货运,官吏们要实现乐清县治、温州府治到京都临安的赋税管理要走这条内河漕运……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乐清客运公交成熟之前,这条水路仍然是往来乐清与温州之间的首选路线。

  乐清人将这条水路称为“乐琯运河”,而乐清西乡人更愿意将“乐琯运河”称作另一个名字“刘公塘”。这是为了纪念这段运河的修筑者,一位对乐清作出卓越贡献的宋代贤令——刘默。

  刘默和建炎南渡

  如果一定要例举一个在乐清历史上福泽千秋的交通建设工程,那么,刘默修筑的“刘公塘”当之无愧。刘默是今山东临沂人,他是如何千里迢迢来到乐清来当县令的?又是如何在北宋灭亡,南宋初期的战时临时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只用了2年时间就修筑了50里官塘驿路?为什么这条运河的开通对南宋朝廷意义重大?为什么时隔900年,一代代乐清人仍旧感念他,以他的名字为这里的山谷、河塘、桥梁命名,甚至为他修筑祠堂……

  这些问题都让我困惑,让我追寻着刘默的足迹,回到刘默的时代,试图走进他的世界……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内忧外患。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在金人的马蹄践踏下灭亡,中国历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皇帝徽宗,连同赵宋皇室、妃嫔宫女、机要大臣、能工巧匠数千人被金人虏去。金人脱去徽宗的龙袍,令其赤身裸体,称其“昏德公”,来羞辱这位以风雅自居的大宋帝王……

  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从北宋京都开封逃至商丘,在赵构南逃的队伍中,刘默正携妻带女一同追随。《宋书 · 本记(卷二十四)》记载,当康王赵构准备在商丘登基继位时,悄悄命刘默前去招募抗金名臣李纲。这是宋书上唯一留下的一条刘默的记录。也可以看出,刘默是赵构幕僚中值得托付之人。

  建炎三年(1131年),金兵十万大军挥戈南下企图剿灭高宗小朝廷,所到之处烧杀掳掠,高宗一路南逃,经绍兴、宁波,再入海避敌,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海上亡命生活。也是在这次亡命海上,宋高宗无意发现了温州宝地。建炎四年正月,高宗由海路入瓯江,泊舟于乐清琯头,二月驾幸江心屿,随即移跸温州城。这年春天,韩世忠、岳飞前线反击有利,金兵北撤,高宗因此从温州泛海北上,回到绍兴,改元绍兴。

  此时,风雨飘零的宋室朝廷并没有选定建都地址,由于担心金人随时渡江,所以北上之时将皇室神位暂时留在了温州太庙。温州之行让高宗看见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实属天然防御之地的温州城。而海上漂泊也意外让宋高宗亲自考察了沿海港口的贸易状况,启发了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的海上贸易政策。北方陆上丝绸之路被金人阻断,那么,南方可以大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这不但可以减轻农民赋税,还能获取更加丰厚的外贸关税。

  绍兴二年(1132年),由于绍兴漕运诸多不便,宋高宗把小朝廷从绍兴迁回临安,随即设置转运使,以开拓海疆为发展战略。就在这一年,刘默被高宗派遣到温州治下的乐清县担任知县。

  为漕运修塘筑路

  南宋初年,连年的战乱已让朝廷财政吃紧,刘默来到乐清,如何打通从乐清县到温州府的官塘驿路,加强从临安到温州的管理,配合朝廷建设内河,方便漕运成为了他的一项重任。

  刘默爬过一座座山头,遥望东海之滨、瓯江之畔,发现如果从乐清现有的古运河出发,开运河连接乐清西乡水路,一路直抵琯头码头,则可以实现从温州-琯头码头-乐清县-台州-天台-新昌-绍兴-杭州的通行路线。而打通琯头驿-乐清县的水路,则可以大大缩短行程,降低漕运成本。此路一通,乐清西乡人民不但可以解除水患,还可以开发大片土地,沿内河南下的舟舸经过柳川平原抵达瓯江口温州港,更可带动本地在海洋商贸中的繁荣……

  于是,加筑乐琯运河的议程就紧张地摆在了刘默眼前。当时他所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难题、人力动员问题可想而知。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刘公塘起自今乐成街道西溪汇头一带,经万岙、峡门、湖横、方斗岩、湖头、西宋、万家、马山、高岙、白鹭屿至琯头,长50里。据说,刘默一路建造了大小桥梁60多座。筑塘资金匮乏时,刘默将自己的俸禄倾囊而出,为了获得当地富绅支持,刘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白石钱氏、黄氏,得到钱氏、黄氏的鼎力相助,官塘才得以筑成。

  南宋状元王十朋《黄府君挽词》(其三)写道:

  扬州别驾知名士,肝胆崔嵬百炼钢。

  谁谓公家有兰玉,解令高选继东床。

  这里所说的扬州别驾正是后来去扬州担任通判的刘默,公家玉兰指的是刘默的女儿,“继东床”指的是刘默选了黄家人作女婿。王十朋为白石黄府君写了四首挽联,称其“平生隐德知多少”,“春风白石岩前路,忍见杨花作雪飞。”黄府君是有德之人,人们不知他“隐藏”起来的功德有多少,他的去世让白石春天的杨花都变成了片片雪花。从侧面,也让我们看见白石黄氏家族在修筑“刘公塘”时所倾注的财力与心力。王十朋形容刘默“肝胆崔嵬百炼钢”,就是感慨如此艰巨的工程,刘默需要有如崔巍山峰一般的胆魄才能动工上马,同时,困难也练就了他百炼成钢的意志。可见王十朋对刘默修筑“刘公塘”工程的钦佩之情。

  历经沧桑,“刘公塘”如今仍有少量遗迹存留。现在孤卧湖横西岙河道中央的刘公桥,当地人又名“仙人桥”,这位“仙人”就是民间传说中成仙的刘默,也是现存最显著的古迹。刘公塘的建成,让原先依山而行的古驿路被取代,成为乐清县城经由西乡平原通往温州城的一条新的水陆交通要道。永乐《乐清县志》记载:

  “起自县西承流门外,至馆头五十余里,路通府治。县尝有水患,行者病焉。宋绍兴初,邑令刘默役西乡民人分界修筑,增加高广。民甚德之,名‘刘公塘’。”

  刘公塘工程令乐清县城至琯头的平原基本形成,为南宋以后柳市、北白象一带人口繁衍、经济开发、集镇成形奠定了基础。我们很难想象,890年前,南宋一位士人,仅仅用了2年时间,就建立了惠泽千秋的功绩。

  清梦不为一官累

  在乐清西乡的湖横景区,我们还能找到瞻仰刘默的地方——西龙寺。寺中原有一副下署“板桥”的木制对联,联云:“从雁中来,清梦不为一官累;住湖上好,芳名更有万年秋。”如今我们还能在乐清博物馆看到这幅郑板桥为刘默所作的对联。也许是600年后以清廉闻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被这位扬州通判的事迹所感动,为他写下了这段话。

  清风吹过,刘默的品德如这荡漾的雁山清涟,连同他的功绩被后人铭记千秋百代。

  人的一生如此短暂,我们总是在寻找“不朽”。而刘默以其清、廉、报国、爱民、造福一方,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不朽。郑板桥说,如果你这样想,又怎么会觉得做官累呢?

  乐清人民感戴刘默,在湖横山麓建造祠堂,永乐《乐清县志》称为“刘默公祠”,后改为“西龙寺”,并在湖横天梯岭背路右侧摩崖镌刻“刘公谷”三字,上世纪80年代,邑人建成“瞻默亭”以为纪念……

  刘默,可以说是在乐清留下印迹最深、影响最久远,被乐清人民从宋朝怀念至今的一代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