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AI时代,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赖细蒙
当算法漫过纸业,当虚拟取代现实,机械复制时代下语文教育的裂谷,如何重塑?8月10日下午,由浙江省特级教师陈传敏,2025“阅读点亮未来”年度点灯人、乐清市“爱阅读”项目负责人连丹丰与温州市教师“周记圈”项目发起人林日正老师联合发起,著名作家、资深编辑、知名学者、教育界名师齐聚一堂,以“AI时代,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为主题,展开了一场跨界的语文对话。
拒绝?拥抱?
语文教育如何面对AI
“我到乐清,为桃园书院而来。有时不单单是为了买书,也是为了和金才老师对话。”作为半书房联合发起人、《中国教育报》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张延银从自己与桃园书院的缘起谈起,“AI时代,社会进步,虽然是快的发展,但我们还是要慢下来把一本书读完。开卷有益,孩子的生命就像桃园书院一样,会找到自己生命的桃源。人生不能少了希望和期待。”
随后,凌茜茜、赵惠文、吴辉、叶方碧、杨桐海、杨航等几位来自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生活出发,对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理性、务实的剖析。
凌茜茜老师谈到,真正灵动的文字是源于孩子的灵性,文学是人类面对AI最后的防线。赵惠文老师指出,任何时代都要相信青春的力量,相信阅读的力量。无论发生什么,不要忘记两件事,一是运动,一是读书。吴辉老师说,重理轻文的当下,更需要给予阅读以敬畏。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隐忧:在AI时代,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和创造力?在内卷不断加剧的应试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阅读?
知名学者型语文教师匡双林匡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人文的传承不应该寄希望于语文教育,而是个人的事情。作为语文老师,就人文教育而言,要做的不是去思考怎么做人文教育,也不是想着传承人文,而是自己回到书斋中去,老老实实去读大经大典,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哪怕是抽屉文学,不能发表的,都不要紧。把自己活得人文一点,传道受业解惑之外,还要熏陶学生。至于学生,他从我们这里是否受到人文教育,他能否传承人文,那几乎不由我们决定。”
AI时代对语文教育的冲击,或许正如电商冲击下实体书店的处境,但桃园书店存在的本身或许就诠释了一种答案:真正热爱文学的人会继续阅读、思考、创作。
守正?创新?
语文教育如何突围
语文不等于语文课。语文教育外围远远大于学校教育的语文课堂。如何寻找语文之外更广阔的语文,如何通过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美学不断丰富、开拓语文老师的视野,寻找语文之外的力量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聆听完一线教师对语文教育的困惑与思考,知名作家、学者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为语文教育的突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乐清市历史文化学者谢家平认为:“语文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是语文的一部分。”根据自己专业的触角,他提出集体创作的想法,鼓励语文老师让孩子们自由写作,积累并形成民间语文档案。
温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东君从钱理群和傅国涌两位先生致力于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建树引入,以作家的视角点明教育回归本质的重要性。“无论是作家,还是语文老师,只需要以最简朴、真诚的方式,把个体的独特的经验与情感转化为一种丰富的悦纳,那么,我们就足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种种变数。”
乐清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林晓哲谈到了自己去温州一家书店的经历,强调“读书不是一件标榜的东西”。他指出:“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语文教育是各个学科的一个基础。语文是一种精神的东西。如果是语文老师,尽量给孩子们开放性的思维面对世界。”
乐清市志办原主任詹恭学也对人工智能报以积极态度:“工具再怎么发展也不会替代人,我们应该拥抱它。AI时代降低了门槛,但是提高了学习的要求,我们应该要终身学习。”
温州理工学院副教授陈有为和温州开放大学终身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郭高腾作为高校的代表,也强调了正确使用AI工具的价值与意义。陈有为指出:“对AI的使用应该不拒绝也不盲从,AI的作品一定是平庸的。我们原创的东西才是AI的养分。”郭高腾说:“AI与I有区别,人自我的存在要自立和智慧。使用者要甄别不同AI软件的不同风格,让AI为我所用。”
半书房联合发起人、教师周记圈项目发起人林日正认为:“AI时代,我们要拥抱这个时代新的技术,学会与它对话的同时,也要拥有语文的生活方式——回到自我朴素的阅读和写作。”
海德格尔说的“诗意栖居”,大抵如此——在机器的轰鸣里,留一张安静的书桌,让每个字都有归处。正如桃园书院在喧闹拥挤的老城区为乐清热爱文学和阅读的人士打造了一块“诗意桃源”一般,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要朴素的阅读和写作带领我们回归本我,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