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2版:时评

“课间15分钟”输出更多自由和解放

  “课间15分钟”输出更多自由和解放

  让心灵得到自由呼吸,让四肢得到尽情舒展,让学习变得有张有弛

  ■耿银平

  乐清的孩子们迎来“课间升级”!课间时间从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所有小学和部分初中已提前实施这种“加长版”课间的做法,受惠学生达12万余名。“传统的课间10分钟,孩子们可能刚开始玩就要返回教室,拉长课间后,足够孩子们来一场自己喜欢的小游戏,积极性更高了。”不绝于耳的呐喊嬉笑声中,虹桥一小负责人介绍。(2月20日《乐清日报》)

  看到孩子们在课间15分钟自由奔放、喜笑颜开、追逐游戏,让我最先想到的词语就是“自由”和“解放”:让心灵得到自由呼吸,让四肢得到尽情舒展,让学习变得有张有弛。这种尊重教育生态的学习生活模式,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不要轻视这个小小的15分钟自由,对于孩子稚嫩的生命而言,撒野撒欢之类的自由多一些,就能接收到更多生活中的蓬勃信息、小伙伴之间交往的鲜活营养,近视率低了,肺活量增加了,感冒概率减小了等等,如一棵棵小树沐浴阳光、舒展枝桠,拥抱世界、享受快乐,成为一种活泼茁壮的生命,为社会增加更多真善美的因子。

  深而言之,尊重孩童充满自由特质的生命状态,没有太多的夜以继昼的“卷”,谁说不是一种巨大的教育革新和个性发展呢?所以,我极力赞同在教育中注入“课间15分钟”之类的“自由”和“解放”,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六个解放:“教育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不扭曲、不变形的生命,始终保有舒展而从容的律动感、幸福感。

  作为老师,看到古今中外诸多教育成功个案之后,总感觉我们的教育对中小学生捆绑太紧,束缚太多,管制太严,存在各种制度、框架、规范,有各种过于苛刻的细节化要求。虽说是为了塑造规则意识,但对孩子的天性和生命从容忽视较多、抹杀较多。比如有的私立学校竟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扭头,否则就会受到严厉批评;比如学校布置过多的语数外作业等;如果再加上总分考核,孩子们的自由度就更可怜了。总之当今的中小学生,总有自主性不强、呼吸不够顺畅的窒息感和压迫感。当学习成为一种沉重压抑,少有与自我对话的机会,以致于中小学生成了心理疾病多发群体,这,怎么不让家长和社会揪心呢?

  曾经看到英国牛津大学的课时和课程安排,他们的整个学习节奏和生活相当舒缓、缓慢,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没有明确的课时安排,完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兴趣需要,去学习、去生活、去研究、去思考、去创造。至于芬兰中小学的无竞争教育,就更自由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对“课间15分钟”的出台和落实,有一种欣慰感和欢呼雀跃,并且真诚希望它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引发更多为教育生态注入更多鲜活自由的元素、唤醒孩子们内在的从容感和舒缓感的努力。全社会都要为培养造就快乐自由、澎湃向上、阳光豁达的下一代而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打造更多制度性创新和制度性托底。   (作者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