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西先生二三事
■王益福
蒲岐镇龙崖山(又称卧牛山)脚下,有一村庄依山面海,风光秀丽,名铧锹,后简作今名华秋。华秋村民大多姓王,是左原王十朋后裔。华秋文脉传承,人才辈出。我的太公王云西即出生于此。
太公名银桃,字云西,生于清同治辛未年(1871)六月廿九日。云西先生自少生性颖悟,勤奋好学,习诗书知礼法;勤劳俭朴,和顺齐家;为人耿直,胸怀坦荡;施仁布德,热心公益事业。
清朝末年,政府腐败,列强入侵,战乱不断,再加上灾荒连年,原来比较富裕的家境逐渐衰落。云西先生见此状况,奋发图强,立志重振祖业。读私塾时,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得先生的表扬和关爱。除读先生规定课本外,他还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中外古典名著。生活的磨砺,书本的学习,不但增加了知识,还开阔了眼界。
云西先生热爱故土,更多地体现在关注民生、心系百姓冷暖上。民国十五年(1926)三月间,张公云雷先生领头发起,与乡友胡奉尘、吴黎宾先生创办乐清虹桥居士林,并筹资举办救济会、孤儿院、国学讲习所,约同云西先生参与其事。云西先生独捐田数十亩,并出银元四百元,以作居士林筹建启动基金。又不辞沿途劳苦,亲至青田运回树木兴建居士林。居士林落成后,云西先生又亲到天台国清寺邀请谛闲法师来开光讲经,以贺落成。
民国十八年(1929),虹桥区域遭受水、风、虫、旱四灾,尤其是水灾特别严重,洪水浸没屋檐。水灾退后,伤亡甚惨,乡民缺食挨饿。居士林诸公见状,当即商议发起救灾,由云西先生再次亲赴江苏镇江运米,在虹桥搭棚施粥赈灾,救济饥民,并收养孤儿,培育成人,以解民难。
云西先生因吃过太多苦,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但这一点并不影响他慷慨地帮助别人。感同身受后尤为同情别人,谁家有困难,他会尽自己所能予以帮助。民国二十年(1931),云西先生在温州创办华业布厂,招民工两百余人,又在家乡华秋创办化工玻璃化肥实验厂,招收民工一百余人,他任董事长兼厂长,解决当时社会农民的生活、就业和生产问题。
民国三十年(1941),日寇入侵,社会动荡不安,学校被迫停课,学子无处求学,在家荒废学业。云西先生见状,深为惋惜,心急如焚,遂自择址蒲岐下侯宅山一个偏僻的山坳,建樟岙坑庵(又名银桃庵),作为办学之处,取名“望江楼补习社”。今楼毁碑在,并有蒲岐镇志记载。补习社聘请陈绳武、王渭华先生任教。设古典文学(国语)、英语、数学三门主科,招收学生六十余人,免费就读。由陈绳武先生执教国语和英语,王渭华先生执教数学,直至抗战结束,各校复课为止,暂缓学子求学之困难。
云西先生一生,行善积德,倾心公益,赈灾济民,无私奉献,真乃后代儿孙之典范。因云西先生处于多事之秋的年代,为建家立世,费尽毕生心血,操劳过度,晚年身衰体弱,不幸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寿终,享年75岁,真是哀哉!痛哉!今为纪念云西先生一生之功绩,故写此文。并赋诗赞曰:
行善一生吾太公,赈灾施粥万民崇。收孤又办黉门学,德誉长留邑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