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5版:文化周刊

功在乡邦大善士

——追记陈济民先生

  ■张炳勋

  慎甫公双姓陈朱,单名瑞,好读书,坦直亢爽。乃年弱冠,相继凋椿萱,致哀恸之,惜公殁于民国元年。幸令子济民先生,单名麟,为邑之大善士,遐迩驰声。且与敝家均居乐成崇礼巷,望衡对宇,兼属戚谊,致悉其遗事,略缀于后:

  先生攻读温州府中学堂,血气方刚,慨国民一团散沙,各不相顾,于修身课发问,教习曹文升载《或问录》中,披露《耕心堂集卷六》录后:

  答陈朱麟曰:母国凋零,稍有可合之群,可团之体,我即合之团之,非为己也,为母国也。彼败群者,焉知此。

  上协群合力之说,终能一以贯之。该校设有乐群会社,继吾乐组建善群学社,先生俱为中坚分子也。

  其于该中学堂宣统二年(1910)毕业,旋任乐清第一高等小学教员,专授英文,大有新鲜感,后有“东瓯才子”之称徐子堇侯系先生及门,及徐子祖母施太夫人辞尘,先生诔挽末语“哀皮”即谓英语。联云:

  闻说太母七月中,温病牵缠,撒手自由归兜率;

  曾为令孙一日长,英文演绎,协音今怕读哀皮。

  先生向禀尊贤,仰辛亥革命志士周六介民初膺杭县知事,有为有守,卓然治迹,奈忽一病不起,论年不及四十。忝属同乡之谊,与中表亲李子温合挽一联,时民国四年(1915),联云:

  生抱奇才,偕饮半屠狗者流。忽三户亡秦,异军苍头曾特起;

  仕多惠政,到处诵买牛之训。想千秋爱召,甘棠美荫自长留。

  及民国十五年,孙传芳残部周荫人溃兵过境,勒诈三万大洋,声言如若不允,将在县城自由行动三天。所谓自由行动,意即纵容士兵胡作非为,其后果不堪设想。知事陈景元即与县商会及地方绅商共议对策。幸先生衔命赴邑西金丝河村面晤学侣叶氏涤邱,烦劳由叶引见垟田村吴星帆、吴性石、吴朂哉三殷户,陈情恳其借款,并将随身携来徐府堇侯田契作为抵押,以解燃眉之急。终凑足款项,以犒军名义奉送,一避遭劫,后此借款由殷户分派归还。此举保我乡闾,先生之功实不可没。

  先生擅长数学,一度任教该科,绝非枯燥乏味,而是引人入胜。其兼能文,遇喜庆哀吊事,常撰联酬之。如民国十年洪公叔翰之母邱太夫人作古,其挽九言联云:

  小子无能,辱文孙为友;

  阿婆多福,殆王母其人。

  此文孙谓洪伯容、仲侯贤昆仲,与先生早结金兰契。后伯容(名式闾)博士创建杭州医院,殷聘其财务总管,倚之如左右手。先生处事也敏,临财也廉,朴诚勤勉,克尽厥职,靡不叹服。

  先生寓杭期间,于吾温耆宿刘次饶、刘贞晦、黄胥庵、林同庄诸公来游款待殷勤,与洪博士等于功德林设酌聚晤,极宾主之欢。又与诸名流缔契,如留德浙大教授朱昊飞先生,以思想左倾被解聘,居恒郁郁,其慰勉之,继被海上世界书局敦聘为编辑,突于民国二十三年患伤寒症病殁杭州医院,年仅四十有二。先生列名为治丧委员会委员,经纪其丧葬事宜,益征重乡谊也。今该墓尚存,位于杭州烟霞洞附近,上题曰“乐清朱昊飞先生之墓”。又乐清女职学校校长卢氏霞九为筹募学款赴杭,有《武林访旧》之作,内致济民先生云:

  春寒旅邸感孤身,风雨连天晤故人。

  卅载同堂年少侣,客窗累日笑谈频。

  足见其旧雨互倾积愫之乐也。

  民国二十七年值先生五旬初度,纷来贺章,中故人陈文可先生长句,写其敦性蕴情,句多精警有味,录后共赏:

  筑室三楹傍市廛,不求闻达乐陶然。

  萱闱矍铄臻高寿,梓舍飞腾正妙年。

  说法生公顽点石,诙谐曼倩舌翻莲。

  相逢莫憾星星发,雪后苍松逾倍妍。

  及至日寇侵华,河山破碎,当此存亡之秋,先生义激于中,急欲淬厉民气。旋见吾乐战时青年服务团诸活动,以舌代剑,以笔代枪,大声疾呼,从事救亡工作,实以身许国,足堪嘉许也。讵料当局以“共党嫌疑罪”逮捕该团骨干郑邵虔、王良恭两同志,被拘押梅溪书院。而先生不计个人安危,与戚友共商营救,即与开明士绅洪仲侯、周起渭三人联名担保,致王获释。此举毕见其爱国精诚,并关情后进,实为人所钦仰。

  时日寇肆虐,数侵乐邑,县城孔庙大成殿被炸弹所毁,群表愤慨。先生偕诸硕彦吁请县方重加整修,后邀准组建重修孔庙委员会,聘黄胥庵孝廉为会长。乃黄公以年事已高,实乏精力顾及,特寄重望于陈、倪二子,试看公咏《过旧学宫感作,兼示济民、悟真二子》一律:

  万古尼山道独尊,庙堂心痛劫痕存。

  但看廨舍新官吏,争筑楼台长子孙。

  俎豆至今谁复问,胶庠易地更何论。

  诸贤努力勤文化,饮水应思洙泗源。

  先生于胥庵孝廉宦罢归来,四壁秋风贫且兼病,益惓惓在心,拟作解救之计。适林佛性、张云雷、洪式闾诸贤达联名发起为筹黄公养老之资,由其负责乐成片区之筹集,多方联系,兼须收款,琐琐殊甚,一丝不苟,数颇可观。后黄公谨具《謻台录》,将惠者及助额逐一登记,藉志不忘。

  其旧同事陈子化南,前攻读温州师范学堂,五百余学子赴省会考,榜发居案首,声名大噪,后赠嵌名联,用凤尾格,联云:

  三年舟共济;

  一出泽加民。

  果如所言,其义举多多,恩感乡闾也。今举其大者如下:

  先生夫人沈惠慈女史卒于民国十五年,享年三十有九。兹以三十六年卜域于乐成盖竹山之阳。夫人生前以倡导桑梓教育为己任,而年仅中身未竟其志,由其戚旧洪式闾、林彬、屈映光、余宪文、张强、金嵘、李超英、马星野等名人发起,并商得济民先生及其家属同意,将全部赙金移充地方教育基金,改善教师待遇,著闺阃懿德,树乡邦风声,此缘启载《浙瓯日报》,果赞襄者众,数颇可观,并于该年二月二十四日《乐清新报》载沈惠慈夫人昨归葬,全部赙金移充教费,据称购田二十亩。县党团参政首长及陈氏戚友纷往致敬,并祝陈氏家业兴隆,德泽绵长。

  再溯前吾乐曾染虎疫,又谓之霍乱,颇为猖獗,蔓延甚速,人心惶惶,秩序大乱。幸先生与几同道倡办时疫医院,精心擘划,任劳愈甚,终疲癃托庇,回生计三百余人,实敷荣种德焉。

  及抗战胜利,乐清县政府电复省府,本县闻望素著人士避居地点,访录于下:黄仲荃(永嘉楠溪)、陈济民、王济仁、包翼真、洪式华(雁西)、朱士任、王纯侯、周起渭(虹桥)、刘平(雁山)、黄辅(大荆)。旋接省府电:“册列永、乐两县士绅,自敌寇入侵县境,举室流离,冠裳涂炭,乔松坚干。乐清陈济民等八员崎岖野处,艰苦不辞,特由府分别专书慰问。”得彰大节,引为一荣。(黄仲荃与永嘉梅雨清、王荣年、张景飞、夏瞿禅、池仲霖等六人避寇经时,盖藏易竭,由省各致馈法币壹万元,并函慰问。特加附注。)

  先生向敦孝谨,一报萱阁春晖,尝于民国三十六年举行八旬寿庆,别有一番盛况。并摄照留存,有甥李哲先生题款,“陈母舅母周太夫人八秩大庆”,孙曾济济一堂,洵一福泽。翌年遽作古,有联挽曰:

  梓舍膺神龙誉,桐阶传雏凤声,天姥矗霄高,藉祝彭年,一纸芜辞怀往岁;

  淑行为里党钦,贞心同金石固,女媊当暑殒,新成欧表,三千吊客簇佳城。

  送丧者甚众,尤乐成中学学生列队送殡,观者诧异。其原由系孝子(即先生)任该校董事会董事长也。

  鼎革后,先生由其贤后昆迎养外地,寓杭时偕姻戚倪悟真先生同谒故人朱昊飞教授之墓,并拟再往南京访胜,证之于倪子赠诗云:

  寄怀陈济民南京,时客杭州

  昔年此地偶相遇,同上烟霞吊旧交。

  黄土一坯宿草长,白云千里故乡遥。

  纷纭世事几沧海,踪迹人生真燕劳。

  有约秋风销暑后,共君遗事访南朝。

  先生于1957年长逝,年近七旬,以灵淑气还天地,以清白风遗子孙。其宅第“丹桂五枝芳”,谓先生膝前五骅骝,即长子天纶(朱纶)、次子天纬(朱纬)、三子天开(朱经)、四子天澄(朱纲)、五子天锡(朱绚)、女春韵,俱才识明敏,奔轶绝尘。今孙曾玄辈事业有成,彪炳乡邦,足堪告慰先生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