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6版:长一工作室·老爸老妈

罗广庭:英语教师培养二胡“小明星”

爷孙俩一起演奏二胡。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云颖 文/摄

  一根琴杆顶天立地,两根琴弦连接东西。五年前,大学教师罗广庭从温州大学的英语课堂上光荣退休,随即捡起倾心多年的二胡爱好,三年前,他为孙儿罗涵办起了“二胡小课堂”,每个周末亲自授课,没想到竟教出了一名二胡“小明星”,不仅顺利通过四级,还取得校园艺术节二等奖的好成绩,收获了许多老师和同学欣赏的目光。

  兴趣是第一任老师

  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记者看到一位老者,正在教授一个11岁的小男孩拉二胡的技巧,说到一些关键处,便亲自演示,拉弓、推弓、换弓、换弦……每项技巧运用娴熟。

  “孩子8岁的时候就喜欢把玩二胡,模仿我的样子拉琴。”罗广庭说,捕捉到孙子的兴趣后,他决定开办“小课堂”,从此以后,每个周末的晚饭后一小时,成为祖孙俩教学二胡的欢乐时光。

  学习二胡入门难,难在运弓,弓法是关键,规范做到平、直、稳,才能拉出美妙的乐章。罗广庭笑着说:“一开始啊那就是杀鸡声,刺耳的噪音难以入耳。”于是,他教孙子每天拉空弦,不知道经历了多久枯燥的训练,终于有一天,孙子拉出了悦耳的声响。按弦、打弦,手指头被琴弦割破了,创可贴贴好继续练;揉弦,用左手按着右手手腕感受力道的变化。罗广庭精心为孙子制定了一套严格且实用的教学方法。

  会爬音阶后,家中有人生日,罗广庭便鼓励孙子用二胡演奏《生日快乐歌》,借机训练培养舞台风格和仪表仪态,将民族乐器的中国风融入到日常的演奏训练中。一年、两年……《赛马》《小花鼓》《喜唱丰收》等二胡曲目的演奏成了爷孙俩的“拿手好戏”。

  有爱好才会不寂寞

  在东塔公园河畔,凉亭下,一盏清茶、一把二胡、一群酷爱音乐的“老顽童”,为这里的春色增添了一份快乐正能量。每个周二上午和周六下午,罗广庭从市东塔老年大学下课后,定会来到公园,约上部队文工团转业回来的支老师,和自己一样的二胡发烧友季老师,演绎《儿行千里》《再见了,大别山》《父亲》《母亲》……一同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中。

  说起自己与二胡的缘分,他笑着说,初高中担任过乐器队队长,现在是东塔老年大学音乐高级班班长。拉二胡,玩出了快乐,更玩出了老年人的精气神,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他告诉孙子:“有爱好的人,永远精神富足,内心不会寂寞。”他和孙子共同进步,帮助同学录音、认谱,碰上同样喜欢音乐的老伙计,他总要上前攀谈交流几句。

  上学时同届乐器队好友已走进二胡演奏的专业领域,他鼓励支持罗广庭重现风采。洛阳艺术学院教授的网课及乐清市越剧团支老师的指导使其受益匪浅,进步飞速。今年1月,青松艺术团的演出中,罗广庭独奏《赛马》《沂蒙山小调》,去年《南塘之声》节目也有他的精彩演绎。

  未来的路要自己走

  “爷爷,我比您强了!”“爷爷,老师都说我拉得好。”年幼的罗涵并不知道,爷爷为了自己能更好地学习二胡,背后默默付出,任何曲目和技法都花费很久很久的时间,偷偷地提前练习后再教授给他。

  “年龄大了,接受能力没小孩子好。”两年前,罗广庭从乐清市戏曲艺术传承展演中心寻来一位二胡老师,送孙子去学习的课堂上,他自己也跟着一起学。他说,活到老,学到老,自己不会轻言放弃二胡的学习。二胡的弦音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时而变得十分舒缓,仿佛从严冬流向阳春。读懂它,便是专属爷孙俩的共同语言。

  他说:“三年琵琶五年萧,一把二胡拉断腰。要驾驭二胡——这把只有两根琴弦的民族乐器,需要付出许多艰辛和努力。一把二胡拉一生。学会容易,学精难,入门更难。两根弦,推拉弓,只要熟练了,都能拉好二胡,二胡的音按得低了,使点劲按就能把音提上去;按偏了滑音,垫指什么的也能蹭会去。难也难在这了,曲子里几十种感情,几十种指法弓法都要靠弦和弓两个主要要素来体现,大巧若拙。”

  爷孙俩悠扬动听的二胡声飘出很远……天色渐暮,罗广庭开始收拾行囊回家。他告诉孙子,人要有奋进的精神,未来音乐之路要靠自己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