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12版:长一工作室

歌声清越,山谷环绕

芙蓉中老年合唱团爱唱抛歌

李立明(左)和张献军(右)现场表演《芙蓉抛歌》。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露露 文/摄

  “哎,嗨,哟……一个鸡卵一个黄,对面一班细儿郎有冇对歌郎?”在芙蓉镇第一小学礼堂内,芙蓉中老年合唱团的团员常常欢聚在此,排练芙蓉方言版拋歌。

  这支合唱团有团员60人,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最小的40多岁,最大的70多岁。合唱团于去年11月成立,以唱山歌为主,希望将芙蓉拋歌传承下去。

  在采访时,几位团员现场表演,虽然置身室内,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却觉得仿佛身在山谷,抛歌缭绕。

  赋予山歌生命力

  脸上挂着笑容,由内而外散发着书香气,64岁的王建飞是芙蓉中老年合唱团的团长。退休前,她是芙蓉小学的语文老师。热爱音乐的她也是乐清老年大学音乐5班的学员。“当时我们班里的芙蓉同学下课后就会聚在一起唱歌,我们就想不如成立一支芙蓉合唱团。”王建飞说,合唱团刚成立时,只有6个人,短短半年多时间发展到60人,让人惊喜。

  对于合唱团的定位,王建飞打电话给乐清撞歌传承人、年近七旬的乡村医生李立明,希望他加入和提些建议。“我当时接到电话,特别开心,芙蓉是山歌之乡,合唱团以山歌系为主,更有特色,也能赋予山歌新的生命力。”李立明说,他的想法,起初团里也有人不理解,但唱着唱着,大家伙发现很有意思。

  虽然团员们都喜欢音乐,但水平参差不齐。合唱团就请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朱玉青老师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开始抓,并为团员进行发声训练,还请了孔佩华老师担任指挥。每次上课前,两名老师都认真准备授课材料,并鼓励团员在学音乐自乐的同时,勇于让歌声“走”出去,感染身边的人。

  每个星期合唱团3个小时的课程,团员们都很积极。团里有几位老人家住乐清市区,半年来风雨无阻,61岁的黄周梅夫妇常常抱着2岁的孙子来听课。王建飞说,自律和专业是一支合格队伍的必备要素。

  增添口技与鼓声

  半年来,他们有了好几个拿手曲目,团员们还登上舞台。排练两个月的《芙蓉抛歌》在今年乐清市第二届“芙蓉山春晚”上惊艳亮相。这首曲目除了是方言版、无伴奏,还用口技来点缀,用鼓声来指挥。

  虽然只有几分钟,团员们可是付出不少努力。因节目需要,团员们要把普通话刚排练完的“抛歌”转变为方言版,需要转换音标,很多人凌晨2时还在练习。

  在合唱团里负责口技的53岁的张鲜军,从小喜欢口技,自学摸索多种声音,他在《芙蓉抛歌》中营造鸟鸣声。为了让鸟鸣声惟妙惟肖,他连续多日每天练习一个半小时,喉咙都练破了还坚持上台。

  团里的打鼓老师是市供水集团退休员工蔡仲芳,71岁的他还是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第一次尝试用鼓指挥山歌,因为没有曲谱,他自学山歌一个多月,每天根据歌曲的节奏来练习打鼓一个多小时。

  结伴去实地寻访

  合唱团里有很多芙蓉抛歌迷。50多年来,李立明走遍芙蓉山水,寻访民间山歌手,整理收集编写几十首芙蓉山歌,让古老非遗得到活态传承;黄周梅是风景摄影师,能说出很多芙蓉当地抛歌轶事,也拍摄了不少芙蓉风景。

  团员们除了在礼堂内练习,还结伴去实地感受。今年元宵节,团员们来到芙蓉、雁荡一带,按照《芙蓉抛歌》里唱到的地方,进行一天的《芙蓉抛歌》实地寻访之旅。

  李立明回忆,当天下午,在雁荡山能仁寺筋竹涧旁,面对涧水潺潺、青山绿水,呼吸着山谷里特别清新自然的空气,他们一行情不自禁,即兴演唱《芙蓉抛歌》。张献军配之鸟鸣,歌声与鸟鸣声交相呼应,赏心悦耳,鸟语清香。

  最近,他们在排练《雁湖山歌》。王建飞告诉记者,他们将走进百姓舞台、村文化礼堂。

  扫一扫 听山歌

  董露露 拍摄 陈瑶璐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