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僧六舟与雁荡山
金石僧六舟与雁荡山
■郭欣
在清乾嘉道时期有这样一位僧人,以诗书画印自成一家,更因精于金石传拓,为世所称颂。他,就是金石僧六舟。清代金石家、戏曲家严保庸曾赠六舟一副对联:“商彝周鼎,汉印唐碑,上下三千年,公自有情天得度;酒胆诗肠,文心画手,纵横一万里,我于无佛处称尊。”这正是六舟一生与金石书画结缘的生动写照。六舟曾自述:“壮岁行脚所至,穷山邃谷之中,遇有摩崖,必躬自拓之。”足见其对金石的痴迷。
六舟,为浙江海宁人,原名姚达受(1791-1858),字六舟,又字秋楫,别号万峰退叟、慧日峰主、南屏退叟、小绿天庵僧等,曾以磨砖作镜轩、宝素室、玉佛庵等为斋名。六舟自幼因命带华盖,出家于海宁白马庙,拜松溪老和尚为师,17岁正式剃度。此后,他住持过湖州演教寺、苏州沧浪亭大云庵、杭州净慈寺,在佛教界与文化界都收获极高赞誉。阮元称他为“金石僧”“九能僧”;管庭芬赞叹其“六书章草无不精考”;陆以湉更将他列为“杭州近日诗僧之首”。六舟著有《白马庙志》《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小绿天庵吟草》《两浙金石志补遗》等,金石拓本、书画作品等传世颇为丰富,近年来有《六舟集》《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等作品集与研究著作相继刊印出版。
六舟一生云游四方,浙地山水间留下他的足迹,其中雁荡山的游历对于乐清的地方文史来讲尤其珍贵。道光十三年(1833),43岁的六舟与几谷上人相约到黄岩总镇汤贻汾处游玩,随后又共游雁荡山,并与几谷上人合作绘制了《雁山双锡图》。释明俭,号几谷,字智勤,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俗姓王,出家于小九华山。他不仅能诗善书,更精于山水花卉,笔下墨彩沉郁,风格独特。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这样记录:“与海昌释六舟善,共与黄岩总镇汤公偕游雁宕六日,穷极幽奥,归画长卷纪胜。宝山张问秋题曰《雁山双锡图卷》,雪瀑云岚,涌现纸上,乃奇作也。曩尝访余吴门,适余他往,特以小幅见贻,疏略荒冷,另是一种。《双锡图》藏六舟处,题者已夥。”
《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是六舟自己编撰的一部关于金石文字的编年录,书分为两卷,记录了大量的金石文字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该书中六舟详细记录了雁荡之旅。摘抄如下:
正月,因接理白马庙常住事,之海昌。二月初返武林。三月,黄岩总镇汤渔村将军攀龙由都南来过访,订游雁宕诸胜。时约同游者,为润州几谷上人明俭。
……
十月下旬,几谷始来。几公因长途跋涉,息足兼旬,迟至十一月二十日,始裹粮就道,作雁宕之行。至秀岭,遇大雨,山峻石滑,几公有山阴访戴之意,余作诗慰之,以坚其行。须臾雨止,望见老僧岩在白云中,几如古衲出山,得认本来面目,造化之奇,一至于此。
由大荆镇十里许,抵东石梁寺投宿,搜得宋嘉定九年比邱嗣宗造七如来塔题字。过观音岩、灵异亭,拓得嘉定间叶味道题名。而灵岩寺外,亦有七如来塔,系宋绍熙间建,因日暮未经椎拓。随观龙鼻水,昼夜不息。一孔干涸绝流,至五月分龙日,则一孔水俱停滴,其理莫可穷究也。仰睇展旗、双笋、碧霄诸峰,皆如神山缥缈,高接白云。余有句云:“人在云中不见云,人在云外不见人。须臾云被风吹去,人与青山露本真。”诚写其实境耳。
抵净明寺,观百丈岩,岩半一穴,隐然自有真灵栖息其中。过谢公岭,越山渡溪,达马鞍岭,日已下劵(舂)矣。陟其巅,约五岭(里),路极窄,松风泉声,不辨下方是何境界,饥寒交迫,势不能支。下达岭半,约交三鼓,遥见对山一灯如豆,意谓能仁寺即其地。余先至其处,乃草舍,中乞丐十余人,薙枯草焚之,聚坐以御苦寒耳。丐者见余至,大惊异,似有攘夺之势。余回首疾呼曰:“尔等不要来,此非能仁寺。”丐者知人众,始得婉言曰:“能仁寺须再越山数重、渡溪数处,方能可达,必须导往,欲得薄犒。”余如数给之,丐者缚树枝作火炬,随之诣寺,叩门投宿。
翌日,见寺傍有宋元祐间铁镬题字,即拓之,文曰:“金刚□秽真言:唵缚日啰产帝吽萨诃。净水沐浴身心真言:唵揭吒鸣鸣。清信弟子刘仁晟并男□□秉文门家等,谨施财铸造浴镬一口,舍入嘉福院,永充无碍浴室中用。所集福利,弍(式)荐止妻陈十七娘、周祥生界者。建造浴院弟子何仲参劝缘,当院主首沙门宗式。时皇宋元祐七年岁次壬申十一月初□戊□日记。”共一百二十二字,磨灭者五字,字在镬内周回,盈水半镬,拓之甚艰。
至大龙湫,观五色飞瀑,日光荡漾,下映澄潭,飞瀑随风,幻成异采,故有是名。仰望磨厓,高不能拓,惟见“张中”二字,隐约得之,傍曰“丙寅正月晦题”,又“张瓌唐公游”,又“苗振伯起、常鼎宝臣”,虽无年月可考,审为宋人无疑。时游已六日,所裹粮已渐罄,思回游屐。山中无乔柯古木,四望峭壁巉岩,回合若屏嶂,如斗鸡、老僧、五老、背面观音、剪刀、天柱、一帆诸峰,无不毕肖,嵌空玲珑。上蒙云气,几不见其顶,下临长溪,一线之径,逶迤其间,如入昔人《连山夹图》中。凡作台山游者,须秋后俟溪水稍涸可登,否则野泉喷涌,深者至可灭顶,殊不易涉耳。
有三石梁,一在峰颠,两山相亘,若一蹋而至,东西二石梁,遥遥相对,垂虹夭矫,飞仙当可超越耳。沿山有十八精蓝,朝山僧道亦罕有担簦而至,因挂空且无从觅食也。余成七古一章,以纪其事,与几谷循原径而返。
过委羽山,为道书洞天之一,有仙人遗方石,其小如豆,其黑如漆,规矩准绳,若合意象,惟有缘者则遇。余偶拾得五六枚,岂仙人不憎唐突,殊喜出望外。即于十二月朔回节署……
释读后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六舟在雁荡山的一个行程:
三月,黄岩总镇汤贻汾来访,邀他同游雁荡。直至十月下旬,几谷上人才到来,二人于11月20日终于踏上旅程。途经秀岭,突降大雨,山路湿滑,几谷一度萌生退意,幸得六舟以诗相劝,才继续前行。雨过天晴,老僧岩在白云间若隐若现,宛如古僧出山,令人惊叹造化神奇。
他们在东石梁寺投宿时,发现宋嘉定九年比丘嗣宗所造七如来塔题字;路过观音岩、灵异亭,拓得嘉定年间叶味道的题名。灵严寺外的宋绍熙年间七如来塔,因天色将晚未能拓印。观龙鼻水时,其昼夜不息,一孔干涸一孔滴水,至五月分龙日又同时停滴,这般奇妙景象令人称奇。六舟望着展旗、双笋、碧霄诸峰,灵感迸发,写下“人在云中不见云,人在云外不见人。须臾云被风吹去,人与青山露本真”的诗句,将眼前美景与内心感悟完美融合。
行至净明寺、马鞍岭时,天色渐晚,饥寒交迫。途中错把草舍当作能仁寺,险些遭遇乞丐争抢,后在乞丐引导下才顺利投宿。次日,在能仁寺旁发现宋元祐年间铁镬题字,虽拓印艰难,六舟仍细心完成。至大龙湫,五色飞瀑在日光映照下随风变幻,美不胜收,可惜崖壁太高,仅隐约拓得张中等宋人题字。
此次游历六日,沿途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如斗鸡峰、老僧岩、五老峰等,皆栩栩如生。山间三石梁遥相对峙,十八精蓝鲜有人至,更添几分神秘。六舟有感而发,创作七古长诗纪游,随后与几谷循原路返回。途经委羽山,还意外拾得仙人遗石,欣喜异常,最终于十二月初一返回节署。
这段六日的雁荡之行,既是六舟与几谷上人探幽访胜的旅程,也是他们与自然对话、与雁荡历史邂逅的经历。从冒雨前行,从宋元古迹的拓印到龙湫飞瀑的震撼,六舟以诗心观照山水,以笔墨记录造化神奇。无论是云开雾散时雁荡山的本真,还是饥寒交迫际偶得的机缘,皆成为他笔下灵感的源泉。最终,携仙人遗石而归的六舟,以文人特有的敏锐与执着,为后世留下了一段融地理、诗文、金石于一体的文化行旅。也为雁荡胜景添上浓墨重彩的人文注脚,更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了一段文人雅士寄情山水、传承文脉的风雅传奇。
六舟在雁荡山所拓所见的金石文字有5处:所拓分别是东石梁寺嘉定九年七如来塔题字,灵峰嘉定年间叶味道题名,能仁寺元祐年间铁镬题字及大龙湫张中等宋人题字;所见有灵岩寺绍熙年间七如来塔。时光如梭,这5处金石文字仅能仁寺元祐年间铁镬题字尚完整,若干年前曾做修缮。东石梁寺嘉定九年七如来塔题字,只存部分。灵峰嘉定年间叶味道的题名,因修路或“文化大革命”被破坏,依稀可辨若干字迹。灵岩寺外的宋绍熙年间七如来塔和大龙湫张中题字,惜以不可寻。这些金石文字本是雁荡山水间的史书,六舟的这些“拓本”如还存世,那或许成了唯一的“底稿”。雁荡山的峰峦依旧奇秀,可那些曾与山水共生的金石文字,却在变迁中渐渐沉默,只留后人对着这些残迹,遥想当年金石与笔墨相遇的那一瞬间。
作为僧人,六舟在游历过程中,想必也与雁荡山当地僧人交流佛法,在青山绿水间探讨禅理,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贡献力量。六舟这段与雁荡山的缘分,不仅为他的人生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乐清的地方文史上留下了珍贵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