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5版:文化周刊

百岱人

  ■金维周

  清末,来了两只百岱渔船,一家陈姓,一家翁姓。乐清湾鱼虾丰富,石马埠离乐清县城又近,海鲜在县城菜市场能卖个好价钱,因而引来了这两艘百岱船。

  清朝的百岱人,他们是生活在东南沿海的一支海上游民,没有土地,也没有地籍,他们的户籍称水籍,大海大江就是他们生活的地方。一家人一只船,船就是他们的家,船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家园。他们开始来到乐清,只能住在渔船上,因为他们是水民,不能居住岸上,平时,渔船停靠在石马埠。到了民国时期,水籍百岱人,终于可以买房定居岸上了,乐清才有了百岱汇。

  百岱女人不用绕脚,有一双大脚,当地人称之“大脚娘”。百岱人进县城,鞋后跟要拉下来,只能拖着鞋子进城,不然就犯了规矩,会遭衙门捕快杖棍。老一代的百岱人,在他们自己的群体中,都是用闽南话交流,不知是为了保密,还是习惯于闽南话。只有与当地人交流时,才用本地话。现在的百岱人,再也不会闽南话了。

  的海洋捕捞技术很先进,他们是利用风力拖网捕捞,比现在的机动船环保,大风天的拖力不亚于百匹马力。他们的渔船较大,船底很宽,桅帆有三张,主帆很大,位于船中央靠前一点,船头与船尾都有一张小帆,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风力。即使是小风,也能快速行驶;如果碰上强风,即使拉起满帆航行,也不至于翻船,因为他们有压舱石稳住渔船。这样的渔船,小风时只用一张拖网,大风时用两张拖网。在潮汐前后几个小时内,就能捕到鱼虾一两百斤。可是,那时候的渔网太珍贵了,不然渔民太容易发财了。

  古代渔网都是用植物纤维编制而成的。用于网片的植物纤维,要求质地细腻牢固,是一种叫做“笈”(方言)的植物皮,先将其处理成丝状,然后纺制成线,再用线编织成网片。编织网片是一项非常费时间的事儿,一家人在船上几乎每天都在编织网片,一年也只能编织出一张拖网;网纲是用络麻皮制成的。植物纤维很容易腐烂,编织好了的渔网,必须要经过防腐加工,不然,很快就会腐烂掉。防腐剂就是菝葜或杨梅树根煎熬出来的药汁,俗称“药烤”,渔网在“药烤”中经过多次浸泡与晒干,最后染上一层猪血作为保护剂,以起到防腐作用。渔网在使用的过程中,猪血会不断地脱落,防腐剂也会不断地溶解在水中,渔网就会失去了防腐能力,所以每隔十天左右就得重新来一次防腐加工,即使这样,其寿命仍然不长,只能用一两年,因此,古代渔网很珍贵。

  拖网捕捞时,绝对不能让渔网碰上海底的障碍物,因而只能在熟悉的海域拖网捕捞,一旦发现障碍物,如果是小的障碍物,可以打捞上来处理掉;如果不能打捞处理,必须确定障碍物的坐标位置,以防下次重犯。东西坐标位置是看沙头山对岐头山来定位,南北坐标位置是看南岸山对盖竹山或万岙山来定位。

  百岱人还会钓黄鱼、钓鮸鱼等等,用的是金钓,金钓不会生锈,他们早就知道,被生锈了的鱼钓刺破,有可能会得破伤风。

  百岱人利用风力拖网捕捞,极大地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其先进性远胜于本地捕捞技术。比如,县浦人靠人力在潮汐浅海区推网捕虾,既费力产量又低。白沙人用“笱”拦捕鱼虾,技术虽然古老,捕捞效益较好,可是也很辛苦。古代的“芶”,是用指头大小的毛竹,编造成竹栅栏,插在海涂上,形成“人”字型,退潮时,鱼虾被竹栅栏拦住,最后都进入尾部竹笼。石马人用固定网捕捞,其先进性可与拖网捕捞相媲美,固定网的不足之处,是怕人偷。因为渔网太珍贵了。

  1977年12月,我第一次驾驶机动船从远洋捕捞回来,捕来了很多不知名称的鱼蟹,百岱老人见此,犹如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的亲热,他们能叫出各种各样的鱼蟹名称。百岱人,真是海洋老鹰!

  百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