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5版: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此生难解竹壳缘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琴微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

  柳市黄华沪屿的省工艺美术大师、乐清竹壳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涛林自高中毕业后就继承父业,始终坚守初心,匠心从艺,一辈子挚爱的就是一件事——生产创作竹壳雕作品。前不久,他的新作《群英荟萃》荣获薪传奖传统工艺大展(竹木工艺)铜奖,全国获铜奖以上的也仅10人。

  创新小组作品出佳绩

  吴涛林小时候就爱看《三国演义》等小人书,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创作起来驾轻就熟。每件作品他都会因材施艺,最大程度地利用竹壳材料的质感、纹理,巧妙地将人物形象凸显出来,栩栩如生。

  “这是一次新的尝试,没想到还获了个含金量这么高的奖,很开心。”吴涛林说,其新作《群英荟萃》,是一件小组竹壳雕作品,一组6个人物。只见作品上的孔明羽扇纶巾、周瑜帅气英武、黄盖红脸长须……各有特色,人物形象鲜明。

  说起这次创新,吴涛林说是受到北京艺术研究院专家的启发,以往的竹壳雕作品,大多以单个人物形象为主。专家建议他何不突破一下,做一组的竹壳雕人物?

  做一组人物,除了突出人物形象特点外,人物之间的眼神、手势等还要互相响应,有所关联,创作难度大了很多,思虑再三后,吴涛林决定挑战一下自我,于是去年7月开始创作,今年疫情期间,他更是心无旁鹜,居家潜心打磨新作,赶在4月15日完成了整组作品,公开亮相后,受到好评。

  匠人匠心三度上央视

  竹壳雕又称笋壳雕,以竹壳为主材,集雕塑、剪刻、绘画于一体。

  精选竹笋壳、处理竹笋壳、制坯脱坯、人物制作、拼镶、剪刻竹笋壳……制作竹壳雕作品的过程,大程序就有12个,有上百道小工序,琐碎而辛苦,要耐得住寂寞,4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吴涛林坚守至今。从艺近40年,他不断探索,精进技艺。改进泥塑塑形,解决了坯体开裂问题;借鉴京剧人物脸谱画法,一改原来脸部的原色,使之更生动传神……

  今年8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匠人匠心》栏目组来到吴涛林家拍了4天半,拍下了从熬制鱼鳔胶这一传统的黏合剂到“盐淹火烧”处理竹壳,再到脱“木”换“芯”,直到作品出炉一整套工艺流程。

  而早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综合文艺频道《民间工艺》也聚焦过乐清竹壳雕,来吴涛林家里拍了七天,后来节目播放了足足20分钟。

  2013年,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播出了《百山百川行·民间绝技竹壳雕》,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乐清竹壳雕,让全国观众领略到乐清这座山海之城独特的艺术之美。

  打造展示馆更好传承

  “作品被收藏了,感到特别荣幸,付出的心血都值了。”吴涛林的作品被国际竹藤组织总部、中国竹子博物馆、民俗珍宝馆、浙江非遗馆等收藏陈列。

  在柳市镇和沪屿村的支持下,今年6月,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壳雕发源地沪屿村打造的沪屿竹壳雕展示馆对外开放,展出了30多件乐清竹壳雕精品,多了一个了解乐清竹壳雕的对外窗口,吸引了很多村民和社会各界来参观。

  吴涛林和爱人蒋曼珍经常形影不离,她是他的师妹,一度曾跟着他的父亲吴正山学艺,相识相知后,两人相恋相爱,喜结连理,成为艺术道路上的知音,比翼齐飞,如今她已成为温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自2016年起,他们在乐清市非遗保护中心推出乐清竹壳雕公益课,推行竹壳雕平面雕版画,竹子、熊猫等造型上手快、效果好,受到欢迎,先后培养学员300多名。他们还到柳市文化站和柳市十七小学等开设公益课堂,扩大乐清竹壳雕的影响力。

  女儿吴婷现在也已是乐清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最近父女携手为温州鞋博物馆创作的作品《生生不息》融入现代元素,让古老的竹壳雕焕发出新的活力。

  岁月不饶人,今年已58岁的吴涛林有种紧迫感,希望未来10年出更多精品。吴涛林手头已积累了上百件作品,有的已是孤品,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建立一个自己专门的竹壳雕作品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