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5版: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演奏家和书家完美结合丁承运教授莅临乐清展开文化交流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常权丁承运,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丁承运自幼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师承顾梅羹与张子谦先生,治琴学凡六十余年。其琴风苍古遒逸,儒雅蕴藉,气象高远。曾发表论文《中国造琴传统抉微》《吟猱论》《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等;学术专著《琴上月令》《古瑟艺术论》(与付丽娜合著)等;打谱琴曲《神人畅》《白雪》《六合游》等。日前,丁承运教授来到乐清,展开了古琴讲座、琴书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和乐清的文化界人士进行交流互动。丁教授高超的琴技和书艺,不仅让众多观众慕名而至,也吸引了乐清周边地区的文艺爱好者。

  “士的精神”之体现丁教授在乐清的第一场活动是在乐清市图书馆“梅溪讲堂”作的《古琴艺术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探寻》讲座。讲座中,丁教授把古琴的历史从上古开始一直梳理到明清,将古琴艺术的文化属性定义为“士的艺术”,从而揭示了古琴是“士”的精神之体现。丁教授还深入分析了琴道与士大夫文人的关系。丁教授说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代文人四技“琴、棋、书、画”中琴就是指古琴。古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汉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丁教授说,古琴艺术与中国哲学思想很相近,它能用最小的声音来获得最大的空间。因为在最小的声音里才能休养生息。中国历代的文人喜欢古琴,因为它包含的哲学思想能将中国整个的文化都能涵盖起来。“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古琴有三种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像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在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晋时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也就是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归根结底,就是以七弦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赋》),来养成君子“中和”的品德、达成“乐教”的目的。魏晋之后,佛道思想又融入古琴,尤其是道家“大音希声”(老子)、“至乐无乐”(庄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中能得到最好的体现。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在佛家,则称之为“空”的体验、乃是一种“无我之境”。   琴书相会完美结合丁教授在乐清的第二场活动是在周昌谷艺术馆举办的“琴书相会——丁承运教授琴书展”。丁承运教授为当今琴界的轩冕,素以古琴大师为人所熟知,其深厚纯熟的笔下功夫也为世人所重。丁先生自幼起习琴亦同时临习书法,距今均已60余载。书法师承靳志老人(前清戊戌榜进士,章草与小楷造诣极深)。60年间,左琴右书,融冶碑帖,出入魏晋,初学二王,更从流溯源,自傅山、王铎、董、赵、米、薛、少师、北海、欧、虞、文皇等上溯晋人。近年则摆脱积习,笔势一新。陶渊明曾经说过“乐琴书以消忧”。许多文人喜爱琴书,正所谓“左琴右书”。丁教授平日最适意的活动一为弹琴,一为书法。都是由动入静,由静入神,手心双畅,怡然自乐,更能从其中品味出隽永的韵致来。本次展览部分作品为先生临古之作,遒正高古,形神兼备,显示出先生继承传统及深厚的临池功夫。而琴书之作,或提取古琴艺术之书法元素拓展成为书法作品,或书中融入琴人的审美精神,空灵淡远,儒雅藴藉。魏晋士人“左琴右书”“乐琴书以消忧”之风流于先生作品中足窥其玄奥。“这次琴书作品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丁承运先生作为古琴界第一位将古琴、书法两者再次相互融合,开办这样的一个展出,为我们还原了古代文人的基本生活状态。”书展的主持嘉宾在开幕式上讲到。一位在现场观展的乐清书法家说:“现在每天都有着各种书法展的开幕式,大到美术馆,小到各种画廊,形式大同小异。当代书法作品主要以展厅的形式呈现,讲究视觉冲击力,导致许多书家为夺人眼球,把主要精力放在形式的制作上,至于是否有书卷气,书家不大关注。而本次书展却让观众耳目一新。古朴典雅的艺术馆,幽香的环境及高雅的书斋气息,与丁先生箫散简远、直抒性灵的书风相得益彰,书卷气扑面而来。加上丁先生现场弹奏一曲《醉渔唱晚》,渔翁豪放不羁,佯狂之态宛然在目,令人气荡神移,足以极视听之娱。”一位书法教师在参观后感慨道:“这几天,周昌谷艺术馆我来了三次,细细观摩丁先生展出的作品。感悟先生的艺术人生,对自己学习书法启发颇大,也坚定了我‘书肇自然’的审美追求。真希望学习书法的人都去看看先生的展览,能让当今书坛少一些浮躁、甜媚和伪饰,多一些直率、沉郁、书卷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