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为墨 所书文人风骨
——访黄式苏故居
![]() |
故居旧门。 |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珈玮 文/摄
一夜骤冷,冰河入梦。在柳市镇高园村的河畔处偶有路人经过,每每呼出一口颤悠悠的白气,映衬这时节的入骨冰寒。
这一丝丝“人气”如灯一般微微照亮这昏暗的冬日,融入那丝丝缕缕飘洒的冬雨,再回头一看,那深藏在村庄里的黄式苏故居,更有一分清淡的凄凉,却也有凭空夜语,留说给后人。
屋如竹 见其根骨
那一日,高园村“一肩挑”干部黄钱三带我来到黄式苏故居。这故居藏得巧妙,需沿河而过,在不知名的地方骤然拐弯,走进老旧村巷,其间为伴的只有村间小路,被雨水浸润得油光发亮。
说来也巧,刚看到故居,天便微微放了晴,阳光照亮了老旧的门头。霎那间,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借着这斑驳的光影,或许能更好地看看这故居模样,寻觅旧人当年情景。
“黄式苏的故居有些不同,值得一去。”曾有前辈在参观了几处古民居后如是说,我带着这样的期盼与好奇,端详起黄式苏故居的门头。
这门头自然是有些陈旧,夹在两处新建的水泥房中间,却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令人喟叹。
眼光聚焦至门头的三角顶和各类雕花,就不难看出在当年也是精巧的门头,毕竟黄式苏所在的黄氏也是名门望族,这一点,从门头石雕方正对称、花纹精致绵延等细节,便可见一斑。
踏入正门,一个宽阔的院子映入眼帘,院前的中庭里晒着一些番薯皮,为这陈旧的老道坦增添了一些人间烟火气。而站在中庭处放眼观望,四合院式的旧屋尽收眼底,此处房屋屋面均为硬山造,台门五开间,房间看起来精致小巧。
正屋有七柱,十二檩,这是古民居常见的构造,而此处房屋虽仅有两退,但整体房屋构造笔挺如竹,横跨东西厢房,两侧后院还建有侧屋,加上小天井、小拱门相通往前院,在当年想必是一幅宜居的清净景象。
此民居占地足有2912平方米,但据黄式苏的侄孙介绍可知,如果算上当年的墙围处,面积还要更大,可惜时代变迁,如今老屋已偏安一隅,且数十年不曾有人在此居住,渐渐荒凉,也有些可惜。
漫步侧屋之中,绕行后院一观,听黄式苏的后人讲他的故事,再对照一下资料,是每次前往古民居观赏的必经项目,而由黄式苏的侄孙讲来,倍感亲切,也更有趣味。
人如昨 闻其生平
黄式苏(1874年-1947年),谱名君任,榜名式苏,一字仲荃,别署胥庵,晚年改名迂,别号迂仲、迂叟,曾用名仲蘧、沤簃、式胥、仲吹等。
黄式苏是高园人(今象阳社区高后村),其祖父黄梦香,字昆南,例贡生。父芝瑞,字春圃,居长,与二弟晓笙同岁入庠,继秋闱败北,遂无意进取,里居课子。后挈式琳、式苏两子就试郡城,竟得病病逝。
其后,黄式苏由其三叔黄鼎瑞(菊襟)全力培养,黄鼎瑞系光绪乙酉科举人。曾任梅溪书院山长,式苏随侍在侧,课余诱导诗学,诗艺渐进。十七岁即以诗文联语著称,为名儒陈介石所器重。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黄式苏中举。光绪三十一年,其应黄绍箕之邀到北京编书局任职。次年九月随陈介石至两广方言学堂任教。后应云南提学使叶尔恺之请入滇助理学务,途遇兵警折回,沿途所写诗篇甚多,与朱鹏及叔父黄鼎瑞合撰《台江骊唱 天南鸿爪》。先后参加光复会、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宣统元年(1909年)浙江咨议局成立,被举为议员。清末投身温州新式教育事业,担任温处学务分处编检部副主任、温州师范学堂监督。宣统三年武昌首义,四方响应,而温处兵备道郭则法态度暖昧。黄与郭有同年之谊,当面晓以大义,喻以利害,郭始交卸兵权,避免一场流血斗争。
从记载中不难看到,黄式苏走的是典型的文人“路子”,承继家学,少时勤勉,翔实的文字记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动的黄式苏。
黄式苏的侄孙在本次走访中曾提及,黄式苏可能是高园村(现柳市高后村)最早的一批黄氏子孙,其姓氏源自于柳市沙岙黄氏,听闻在沙岙黄氏的族谱中还能找到他这一分支,而黄式苏这一支因为种种原因在高园开枝散叶,从他的旧房里隔出了这么多小厢间就可见一斑。
黄式苏故居已有170余年历史,在这长河般的岁月里,黄式苏一脉一共传承了足足7代人,据闻黄式苏育有两子,此后有9个孙子、2个孙女,他的子孙后代中,不仅有教书育人的先生、为民请命的言官,更有参加革命的有志之士,这和黄式苏的言传身教必定是分不开的。
诗如身 多是美事
我上文提及的“言传身教”,其实有一大部分是来自于黄式苏后代间口耳相传的一段为官佳话。
1912年,黄式苏任长林场盐事长。1913年任浙江遂安县知事,1915年改任福建泰宁县知事,捐俸倡修宋李忠定(李纲)祠和明画网巾先生墓道,表彰贤哲,激扬忠义。1918年,调任宁德县知事,于劝农、兴学、恤灾、禁烟等事均卓有成效,省方考核有“勤政爱民,颂声交作”评语。
1922年,黄式苏卸任离境,当地男女士民夹道相送,其清廉传为美谈。
这段佳话就是从1918年至1922年间开始。据黄式苏的后代子侄介绍,黄式苏当年在宁德是出了名的清廉,在连年饥荒期间,黄式苏不但不收乡民赋税,更开乡银接济百姓,导致任期乡银空虚,但百姓却对他爱戴有加。
在黄式苏任期满时,宁德多方乡民、名门望族联名上书,请求黄式苏连任,此故事虽细节难以考究,但从各方资料记载中,都对黄式苏的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有着记载。
黄式苏的清廉,还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1923年,黄式苏辞官归故里,却家徒四壁,未曾为自己谋下什么黄白之物。直到1924年,他又被推举为浙江省自治会会议代表,1927年,协助洪式闾接收英人在杭州办的广济医院;1928年应姚琮之聘,离杭去宁,就首都警察厅秘书;1935年,应聘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委员;1947年病逝于家。
可以看到,黄式苏在这求学、为官、为民的一生中,他还有一个爱好,便是与诗为伴。
黄式苏的书斋名始为南浦别墅,后更名为慎江草堂,由马一浮书之室内壁张,曾作诗《乞马一浮书慎江草堂四字,除夕张之寓壁,口占一绝》:“珍重求书意亦痴,十年未办买山资。草堂自笑今何在,独坐空斋自祭诗。”黄式苏毕生寝馈于诗,自号“诗淫”。黄式苏有“嗜苏”之癖,顾其名“式苏”,实含以苏东坡作式之义。
古往今来诗篇如恒河沙数,黄式苏却对“苏诗”烂熟于心。黄式苏诗最具苏东坡之意,而兼蓄杜甫之味。早期《挽赵星桥茂才》《庚子感时》《题〈戊戌政变记〉》等作,不稍讳饰,忧国悯时,沉郁顿挫,见者惊叹。其有山水癖,携侣遨游,具胜情也。奇景幻相,足以游目骋怀。俯仰心期,苍凉今古,乃至刺国政,叙掌故,笔力恣肆,一一寓之于诗。此类记游诗,清醇雅健,擅于用典,且用典落落大方。佳篇如《春明杂咏》《越中杂诗》《徐州杂诗》《金陵杂诗》《登泰岱作》等。
黄式苏才气过人,好作古体,所作豪宕奇纵。其佳作多如牛毛,所作诗篇向来为人推崇,近代诗坛巨擘陈衍编写《石遗室诗话》及《近代诗钞》,均收录其诗作。誉为:“诗笔雅近香山,《北征》《二哀》诸长篇,皆清真可诵。”黄式苏的著述更是众多,此处按下不表。
黄式苏一生清贫,晚年不问外事,于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廿六日卒于家中,享年七十四岁。丧礼隆重,祭幛、挽联极多,其中一联概括了其生平:“名寿千秋数卷集,风清两袖十年官。”
这一联荡气回肠之余,也有着对其的感慨、评价、赞扬、惋惜。而黄式苏逝去的这数十年间,时光过隙如白云苍狗,仅剩下他的旧宅,承载他的一生,仍在猎猎风中。
(注:本文部分史料记载来自郑金才先生所著《黄式苏》一文,该文曾刊于乐清市图书馆乐清历史文化名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