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亲情游
■刘文起
外甥女长芸从美国回来,约我们一起到嘉兴相聚,于是,今年十月中旬,弟弟如义和如荣、小王夫妇,妹妹约纳和另一位外甥女长美、陈利民夫妇从上海来,我们夫妇从温州去,在嘉兴市区和乌镇游玩了一番。
到乌镇那天正是乌镇国际戏剧节开幕之日,那个热闹就不要说了。
乌镇我多年前来过,看到的都是乌镇本地作家茅盾小说《林家铺子》《春蚕》中的景象。可这次来,就不识其真面目了。从写着茅盾题字“乌镇”的大牌坊进去,原来那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的中国水墨画不见了;原来那雕梁、画栋、石巷、老屋的风情画不见了。满眼是虽有马头墙但是新盖的排屋,家家都是写着仿古字号的民宿和饭店。真是:“出游古镇多,只是不见古。这家卖猪蹄,那家臭豆腐。”一问,原来的东栅和西栅都被围墙圈进风景区里了,得卖150元的门票方能进去。我们在新区里东弯西转,找到我弟如荣预订的“美味家”民宿并住下,终于有了安顿之处。
“美味家”是上海人开的,与我那些从上海来的弟、妹、外甥女们自然很讲得来。原来日价是七百多元的,因在网上拍价,才给我降价为三百多元,但仍是城市的房价,与一个小镇的客栈价距离不小。可内部的装修颇有新意:木楼梯木地板,房与房之间有透空的天井,朝街房还有木质的阳台。这些,既出新却还有点古味。可房间里没有电视,却是大屏幕的投影,可随便看电影、电视。一搂的餐厅不供应早餐,却对外提供早、午茶,上午九点开始至中午十二点,像广东人的早茶。摆的桌子也是西式的长桌,餐品也西点居多。餐厅里有大屏幕投影,用餐者可随意卡拉OK。且生意很好,想吃的都要提前预订。可见这民宿的品位之高。
我们在“美味家”对面的“粗茶淡饭”餐馆里吃中饭。
“粗茶淡饭”一点都不粗。广告词很雅:这家店要常来。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来就是旺季,不来就是淡季……技术也高超:不要去大堂或厨房里点菜,包间的桌子上有二维码,吃客用手机一扫,菜谱就出现了。在座的每位都可用手机各点自己爱吃的菜,然后他们会自动综合,形成一桌全席菜单。“粗茶淡饭”的菜也一点都不淡,山珍海味什么都有。比如上海人喜欢的呛江蟹、龙虾、蝤蛑都有。那一餐我们九个人吃下来,非两三千元不可。
吃完饭要离席,转身一看,墙上还嵌着几个字:你还欠我一餐粗茶淡饭!
那不仅不粗不淡,也不是雅和高,简直是神来的一笔了!
我们下午三点进西栅。
河还是那条河,桥还是那些桥;白墙、黛瓦,石巷、老屋,都还是原来的墙、瓦、巷、屋。只是临河的旧木屋前本来是系舟的埠头或石坎,如今却家家都挂着空调的分体机。看那长长的碧水河,圆圆的石拱桥;看那屋角的马头墙,河畔的美人靠;看那挂在屋檐上的油纸伞和红红绿绿的染布条,隔三差五地从一排紧相依的排屋中镂空出来的船埠头,古老的乌镇又回来了。那带着中国水墨画的气息又扑面而来了,那见证历史沧桑的风情又映入眼帘了。正这么感慨着,忽见远处水边卧着一正一圆的两个巍峨的庞然大物,是木心美术馆和乌镇大剧院。身边有木牌写着:乌镇大剧院2013年5月建成使用,是首届乌镇戏剧节的主场馆。剧院主体建筑面积21384平方米,俯视宛如一朵盛开的并蒂莲……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剧场”。大剧院是半圆形的,而那四方形木心美术馆是著名艺术家陈丹青设计的。两者虽都别有创意、气宇轩昂,但与众多的老式木屋群相邻,还是有点鹤“离”鸡群。
更有那汹涌的人流。
我们进入乌镇老街时,正逢国际戏剧节开幕式结束、巡游开始。那街本来就窄,游客又加巡游队伍,那人和人的摩肩接踵的亲密度更甚了,我们九个人被人们架着走、推着走、扯着走走散了……
乌镇的国际戏剧节和国际互联网大会,已让乌镇不是乌镇,而是像博鳌那样的国际化大镇了。
小弟如荣说,在西栅不享受夜生活,那叫没来过乌镇!于是喝酒。
西栅有歌、酒一条街,沿河几里都是歌厅酒肆。我们找了一个歌厅户外的酒座,要了酒菜吃喝起来。
一条街的歌厅都在唱歌,我们的歌厅里更有几位歌霸拿着话筒咿哩哇啦唱个不停。外甥女长美拥有好歌喉,在上海的歌厅里都唱过并大受欢迎,我们大家都叫她上台去高歌一曲,却因抢不来歌霸手中的麦克风而作罢。我弟如荣和我外甥女婿陈利民不知喝了多少啤酒,却不醉。我却因喝小半瓶茅台,回去时就觉路不平。大家都笑我脚有点飘时,我自我解嘲说:“现在乌镇都是新区,路都是新修的,不扎实,走路怎能不飘?”
给朋友发信息时,我把乌镇写成了“鸟”镇。就有在乐清的朋友鲍海春发信息纠正,说我“字写错了”。又有在杭州的朋友陈继明也发信息,责问我:“去鸟镇找鸟巢?”我乘着酒兴回复道:“乌镇变鸟镇,海春纠错千里外;他乡是故乡,继明有鸟自归巢。”
信息发出后忽地一想,把乌字多写一点哪里有错啊?看现在的乌镇:古的少一点,今的多一点了;土的少一点,洋的多一点了;土著的少一点,科技的多一点了……
乌镇还是那个乌镇吗?乌镇已像鸟一样地腾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