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睡眠特“困”人
世界睡眠日:这份睡眠指南请收好
![]() |
睡眠日活动。翁晓泽 摄 |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通讯员 林晓秋
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之源”。昨日,乐清市社会治理中心、乐清市疾控中心、乐清市心理卫生协会、乐清市人民医院、乐清市三医、乐清康宁医院、南岸社区等开展2023年世界睡眠日公益活动,为市民提供现场义诊和心理疏导服务。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然而,晚上难以入睡、睡眠质量不高等睡眠问题困扰着许多人。医生提醒,不良的睡眠习惯可增加慢性疾病风险,拯救睡眠特“困”人需要“身心同治”,出现睡眠障碍要及时就医。
压力过大 依赖药物
陈女士今年36岁,从事家装设计工作。由于工作的职业特点,她经常熬夜画设计图,凌晨2时以后睡觉是常有的事。但不管几时睡,第二天仍要准点上班,这导致她白天工作时总是昏昏沉沉无法集中精神,工作往往拖拉至下班后还未完成。晚上辅导孩子功课至到睡下后,她又要坐在电脑前完成白天未完的工作。
长时间的压力和熬夜导致她的睡眠时间混乱,出现越夜越精神的状态,哪怕很早上床,也要翻腾好几个小时才能睡着。为了帮助尽早入睡,她到药店购买了褪黑素,刚开始她觉得吃了有用,可吃了一周后,她就发现依然难以入睡,于是又在网上购买了睡眠片等助眠产品。如今仿佛成了一种心理依赖,睡前不吃一点助眠的产品,就感觉睡不着。
到医院就诊后,医生建议陈女士要通过调节睡眠习惯和生活习惯来帮助克服睡眠障碍。
长期熬夜 心脏早搏
婷婷(化名)是一名新手妈妈,去年7月刚生下宝宝,为了给孩子更多的陪伴、更好的喂养,她选择了母乳。每天工作时,她需要带着背奶器出门,晚上孩子跟着自己睡方便喂奶。但孩子还小,有时夜里要醒来两三次,频繁打断她的睡眠,导致她无法进入深度睡眠,孩子一有动静就醒了。
第二天上班时,总是困得哈欠连连,有时偶尔还需要喝一杯咖啡提神,但因为在母乳期,也不敢多喝。今年2月底,她发现自己的心脏出现了不正常跳动的情况,到医院看诊后,被诊断为室性早搏。医生建议其要戒断含咖啡因的饮品,同时要让自己得到充分休息,并开出了一些保护心脏的药物,调理一个月。
失眠群体 日渐年轻
俗话说,人老了难入睡,但随着时代发展,睡眠障碍不再是专属于老人的问题。记者从乐清市人民医院了解到,近些年因睡不好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明显年轻化,青少年和年轻人占比非常高。数据显示,我国睡眠障碍患者中,青少年睡眠障碍发生率已高达26%。
市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宋乐鸥介绍:“以前大多是年纪大的人睡不好,现在中青年成了失眠主要人群,职场人士常因工作压力和过长工作时间导致无法正常入睡、入睡时间长等,还有很多人存在‘睡眠拖延’问题,到点了也不肯睡觉。”此外,青少年儿童由于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因过度的学业压力和无法排解的人际关系矛盾等问题,引发了睡眠障碍、心理问题等。睡眠障碍严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睡眠质量差会导致孩子的体质下降、精力不足,影响认知发育与记忆力,甚至可能引发厌学或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
助眠药物 不可乱吃
宋乐鸥表示,不要因为一两次失眠就惴惴不安。失眠问题往往是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过度的精神压力、紧张焦虑等因素导致的。
失眠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心理释压等方法来改善,白天适当运动、避免多睡,避免服用酒精、咖啡、浓茶、红牛等兴奋性的饮料,每天定点入睡,保持良好的生物钟。如果有紧张、焦虑情绪,可通过一些休闲活动让自己从压力中暂时解放出来,找朋友倾诉或进行辅助的心理咨询、调节进行治疗。
同时,也要适当注意饮食与睡眠的相关性,晚餐少吃燥性食品,如肉、蛋等高蛋白食物,饮水不宜多,晚餐、夜餐不宜过饱。睡前少吃有兴奋作用的饮食和保健品,如烟、酒、咖啡、浓茶及红参等补品。睡前可听一些曲调婉转、节奏舒缓的音乐,做深呼吸,让大脑尽快平静下来。
“失眠症是有明确定义的,比如说一个月之内每个星期有三到五天的入睡困难,困难是指卧床之后超过半小时睡不着,或者是有早醒,而且容易多梦,整个过程达到一个月以上,我们就能诊断为失眠症。”宋乐鸥说,若睡眠问题持续得不到改善,建议市民到医院就诊,寻求医生专业的帮助。
部分市民喜欢自行购买一些助眠药,但其实药物不能乱吃。有的安眠药治疗失眠的效果虽然好,但服用过量或长期服用都可形成药物依赖;有些药物维持安睡状态的时间短,仅2到4小时就会自动醒来,醒后再次入睡比较困难,对解决根本问题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还有一些保健品,如褪黑素,中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松果体逐渐萎缩直至钙化,分泌的褪黑素减少,吃褪黑素有作用,但青壮年吃却未必有用。医生建议,使用助眠药物时,还是需要到医院就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遵循医生的指导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