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展示乐清水平
——五位“温州工匠”的故事
![]() |
![]() |
黄瀚 摄 |
![]() |
![]() |
![]() |
编者按: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在乐清,有这样一群能工巧匠,他们勤于钻研、技艺精湛;爱岗敬业、坚守奉献,用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近日,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一线,走访了5位新晋的“温州工匠”,感受这些高技能人才的精湛技艺,了解他们在创新创造中攀登技能高峰的故事。
郑方杨:最是巧手赋风流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剑佩 文/摄
前两天,记者来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工匠”郑方杨的工作室时,他正潜心创作黄杨木雕《茶》系列之《竹林七贤木雕壶》,作品形如一把壶,竹林七贤以浮雕的技法刻在壶身,制作精美,构思巧妙,非常雅致。
在工作室的展厅,依次摆放着十多件《茶》系列作品。“说来也巧,去年初我买了多把紫砂壶,想着当下大家都喜欢喝茶,也就有了创作《茶》系列的想法。”一年多来,郑方杨已经创作了30多件作品,既有传统圆雕技法的作品,也有以创意为主的根雕,还有传统浮雕技法作品,将多种技法和创意融入《茶》系列。
郑方杨浸淫木雕34载,一把刻刀“阅读”木头,隐藏在木头里的精灵被刻刀唤醒,一个个“生命”被刻刀复活,化作一件件别具雅韵的作品,用工匠精神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刀刻”人生。
年少成名的郑方杨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潜下心来发奋学习,探索自我发展的方向。郑方杨在继承黄杨木雕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以年轻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求变创新的艺术追求,在根雕的世界中自由翱翔。这种天马行空、不加拘束的创作风格,与其内心渴求的热情奔放又自由的创作不谋而合,在无限激情的感染下,创作上千件作品。
根雕《春》,让郑方杨有了“用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艺术美”的好机会。这段形状与结构独特的随形黄杨木,有凹凸不平的深褐色瘤疤,有完好的淡黄色树皮,瘤疤和树皮色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于喜欢根雕的郑方杨来说,这是一块可以深入对话的木头,但具体怎么创作,他一直在脑海思索。几个月后的深夜,郑方杨入睡前一个转身回眸,久久凝视着,而内心早已电闪雷鸣,万马奔腾。苦苦追寻的“三分雕刻 七分天然”的理念,似乎在这瞬间得到解锁。他醍醐灌顶,如饥似渴,又如江流入海,突破技艺的枷锁,一发不可收拾。那一刻,郑方杨用简练的刀法,将少女形象定格在这段不平凡的木头上。
莫道枯根命已休,却逢巧手赋风流。“喜欢根雕,在于每件作品都是不可复制的,这也是艺术与工艺的区别。”郑方杨说,雕刻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要相形而就,不拘一格,处处彰显匠人的独具匠心。而要练就“独具匠心”的本领,靠的是勤学苦练和善于思考。
时光流逝,不改最初的选择,与郑方杨的交谈中,透露着一份平静与从容,这是木雕艺术的回馈。
陈博:瓯越味里见乾坤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孔丽琴
成为中式烹调高级技师、多次斩获省级厨艺金奖、每年创新70余道菜谱,成为新聚丰园最年轻的厨师长……这是新晋“温州工匠”、乐清新聚丰圆大酒店厨师长陈博的惊艳履历。
出生于1984年的陈博,16岁时便随母亲进入餐饮业,成为一家饭店的小帮工。唯刀百辟,唯心不易。一路走来,他不是没想过放弃。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路是你自己选的,唯有坚持才会有出息。”就这样,陈博回到了灶台边,呵护自己最初的梦想,这一守已有23年。
2009年,从业10年的陈博成为乐清新聚丰圆大酒店最年轻的厨师长。级别上去了,日子照旧过,他依旧每日7时出门晨跑、上班,晚上10时准时睡觉,用近乎严苛的自律安排作息。
“只有高质量的睡眠,才能保证有饱满的精神迎接工作。”在陈博看来,来大酒店吃饭的人,都是对生活品质讲究的人,其中很多是行家里手。每一道菜的成败,都可能关系到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可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因此,不断学习成为陈博的制胜法宝。坚持在工作中提升厨艺的同时,他喜好阅读文集、观看同行著作,意在将美感与儒雅元素浸入到菜品中。在这过程中,众多顶级场所菜谱的积累,让他开阔了视野和锻炼方法,逐步成长为从创意、备菜、烹饪到摆盘乃至装饰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出生于翁垟,海鲜是他记忆中最美的家乡味。因此如何传承和发扬乐清特色美食,成为他一直在思考和坚持的事。
多年前,其所在的酒店评选五星级酒店,需要准备一道地道的特色菜参评。陈博思索再三,决定用乐清人最熟悉的“跳鱼松”参评。
别看跳鱼松是个寻常菜,其对火候的把控极为苛刻,多一分少一分都无法达到正宗味道。反复制作了多次,陈博终觉心中无底,便请来一位老者品尝,直到老者说吃出了“童年的味道”,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有传承,亦有创新。让客人吃出“惊喜”,是陈博最开心的事。改良版的广东名菜“海皇泡饭”就出自其手。他在瓯菜传统制作基础上,将米饭捏成团,汤汁加入,用活对虾制成鲜虾汤,饭团炸成金黄色后,淋上鲜虾汤,外脆里糯,深受食客好评。
陈博还会在中餐加入西式元素。在他看来,是否敢于创新,反映了一个人的眼界。不久前,他别具匠心地创作了一道新菜——奔驰龙虾。选用原本味淡的冬瓜,本着创新的原则,在冬瓜上雕刻奔驰车标造型,辅以龙虾汤汁入味,突出视觉效果,时尚爽脆的“奔驰龙虾”就问世了。
“师父郑宗靠告诉我,学厨艺先学做人。”陈博说,如今已经成为老师头的他,也用这句话勉励着一批又一批的新人,用工匠精神成就美食人生。
韦宏胜:电气行业革新者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梦梦
发明专利8项、荣获浙江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3项和温州科技进步奖1项、参与新产品研发12项、参与省级新产品鉴定16项、参与浙江制造标准1项、自主申报软件著作权10项……这一摞摞证书,是对韦宏胜深耕电气行业领域最好的肯定。
2008年,本科毕业不久的韦宏胜进入红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光电气”),成为一名技术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金具和高低压电气等产品设计工艺和技术管理工作。
放眼彼时的柳市,高低压电气产业高速发展,然而也存在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其中产品仿冒等现象尤为严重。身为技术工程师,韦宏胜深知核心技术对于一家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入行之初便坚持自主开发,着力走出一条属于企业自身的科研道路。
进入红光电气以后,韦宏胜苦练基本功,先从熟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入手,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从而带动企业技术标准化和公司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认真、执着、拼命”,同事们喜欢用这6个字来形容他。
也有人劝过韦宏胜,行业技术相通,“借鉴学习”既省力又节约成本,何乐而不为?韦宏胜却不为所动,默默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为了研发500KV输电线路配套金具配套工艺设计工作,他曾经连续专研一年有余,只为探索和研发出适合且属于企业自身的工艺设计和工艺流程。
有一句话说,上天眷顾努力的人。入行14年,韦宏胜曾获得浙江省机电制造高级工程师、国家安全评价师(高级技师)证书、国家职业资格电工二级技师证书、能源管理人员资格证、BIM高级工程师全国信息与通信技术人才专业技术证书等诸多行业认证,并获得了“温州工匠”“温州首席技师”、温州市高层次E类人才、乐清市第八届优秀高技能人才、“乐清工匠”等荣誉称号。除了技术工艺和电气研发创新外,韦宏胜还兼从事公司各类项目申报和管理等工作,预计各类创收近1500万元等。
去年,红光电气集团成立韦宏胜技能大师工作室,把“老带新”的工作重担交给了韦宏胜。为了把自己苦心钻研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教授给徒弟们,他编写教材、开班授课,积极建设公司青工技工后备人才队伍。
韦宏胜在红光电气这个平台上凭借自身的吃苦精神、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实现了从一名技术员逐渐成长为温州工匠、温州首席技师的跨越,得到了社会各界钦佩和肯定,也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员工技能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郑建英:手摸心会万事“足”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旭怡 文/摄
她是温州市总工会“技协帮”大师组成员,1999年,创办了乐清市建英痛快脚穴养生室,她叫郑建英。
1996年,郑建英加入温州市脚穴养生研究会,正式进入足疗行业。她师承浙南足道大师吴醒荣和陈传妹。学艺之初,两位老师对她说:我们虽然不是医生,但也要有医者的仁心,要把别人的病痛当成自己的,尽心去调理。“医者仁心”的理念自此在郑建英心中扎根。
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郑建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临床养生理念。尤其是2015至2019年,郑建英每个月往返北京一次,学习一周,不断精进技艺。不间断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让她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足部反射疗法培训师、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与脊柱疗愈师、中级足部按摩师、四级反射疗法师、二级保健按摩师、高级心理咨询师……这些年,郑建英获得了很多证书。她更加坚定地要把足疗事业精益求精,发扬光大,造福更多的人。
“健康人人需要,与身份、年龄、职业等没有关系。”郑建英告诉记者,当年初涉足疗时只是为了谋生,现在更多的是兴趣与爱好。郑建英的顾客小到3个月,大到90岁,许多老顾客与她认识已有十几年,现在早已成为好朋友。“足疗的感受正如阿英所开的店的店名,痛但快乐着。第一次接触足疗感觉有些忐忑,平时摸上去非常光滑的双脚,在按、揉、搓、捏、拽之下竟出现大大小小的疙瘩,受力之下酸、痛、胀、麻,各种滋味一言难尽。原来这就是足部反射区的反应,阿英边做边耐心地一一为我解读。”郑建英的手机上存了许多顾客写给她的心得体会和感谢信。
“利用三维全息胚通过足部反射疗法对单一性的疼痛如头痛、腰痛、落枕、扭伤等十分见效。”“扁桃体发炎、厌食、多动、鼻炎、少儿感冒等也可试试足疗。”说到业务,郑建英侃侃而谈。她告诉记者,曾有一名只能进流食的顾客经过足穴按摩,可以大口吃粽子,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幸福感和自我认同感。
发挥自己的技能专长,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推广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加速本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养生行业文化的传承做服务,郑建英带出了300余名徒弟和学生,徒弟们有的自立门户,有的留在身边,个个都有一身好手艺。
26年来,郑建英始终把爱当成一种事业,专注做一件事,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塑造一个恒久的健康美信念。
王虎:用专业守护光明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戚梅丽
“我小孩几乎没有近视度数,但是他一直说自己看不清,不知道怎么回事?”近日,一名母亲焦急地带着9岁的孩子来到了乐清市惟明眼科医院检查视力,验光技师王虎仔细检查后,发现孩子患有先天性青光眼,严重影响视觉功能,马上督促孩子家长要及时进一步治疗。
王虎从医科大学毕业后,1998年创办乐清市惟明眼科医院以及乐清市惟明视光中心,20多年一直从事验光和眼科临床工作。由于父亲是眼科医生,母亲也从事眼镜行业,王虎从小耳濡目染,对这行并不陌生。
“验光是眼科的‘前哨’,对矫正视力不正常的患者要及时查找原因。顾客如果在验光这步没有做到位,后面不仅会影响视力矫正,还会加重视力的减退,甚至严重的还会引起头痛、头昏、恶心等不良反应。”王虎说,验光师就要对每一双眼睛负责,马虎不得。
王虎凭着专业的技能和良好的口碑,深受消费者信赖。2018年,随着乐清市王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立,王虎开展师带徒工作,目前乐清市惟明眼科共有十余名验光员。他带领团队为培养眼镜专业技能人才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不仅为有需要的顾客提供更好的验配解决方案,也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0年,王虎当选为温州市视光眼镜商业协会会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带着全市眼镜行业可持续发展,还要开展更多眼健康公益活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近年来,在王虎的带领下,协会开展了各类社会公益服务活动,每年还为困难群众减免数百万元眼科医疗费用,让眼健康知识科普和义诊检查惠及众多人群,让广大群众提高了科学用眼,科学防控近视的意识。此外,其还在台风、疫情防控以及各类助困助老等活动中,贡献行业力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眼科最主要的两类人群,除了老年人白内障,其次就是青少年近视问题,而且现在眼科疾病越来越年轻化、低龄化,青少年近视发病形势严峻,做好眼部筛查极为重要。”王虎说,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小学生近视率在41%左右,而初中生则超80%,青少年近视预防,重在早发现早治疗。为此,工作室还自制了青少年近视预防与控制的相关宣传手册,经常配合有关部门进校宣传科普,通过实际行动来助力近视防控工作的开展。
精益求精是他始终镌刻于心的追求,守护光明是他践行验光师的初心。24年如一日,无论是多么复杂的视光手术,还是细微的验光技术,王虑总能竭尽全力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