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5版:城事

潦倒时受村民帮助,如今她回报“滴水之恩”

有一种温暖叫“双向奔赴”

「乐清好人」

朱兴先将自家的道坦提供给村民当活动场所。陈万金 摄
朱兴先。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侯人玮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南塘镇三江村有个从湖北嫁到乐清的媳妇,叫朱兴先,年轻时因家中变故穷困潦倒,村民的爱心接济让她熬过最困难的日子。如今60岁的她,本可享受儿女之福,却惦念村民曾经给予的那份温暖,选择留守村中做公益,尽自己的一份力为村民服务,是众人口中称赞的“老好人”“好母亲”“好妻子”。

  村民接济三年多

  4月12日,记者来到三江村朱兴先的家中,她一人独居,虽然满头银发,但精气神十足。“你好,你好。”朱兴先操着一口流利的乐清方言向记者问好。

  朱兴先嫁到南塘镇已经40年,命运坎坷的她苦了大半辈子。“当年丈夫在湖北谋生,我们认识了。”朱兴先说,结婚后,两人在湖北继续生活,但没过多久,丈夫的工作出现了问题,不得不辞职。后来在朱兴先娘家人的支持下,他们决定一起去北京创业,原本还在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夫妻俩,却在一次医院检查结果中收到一个噩耗,丈夫被确诊为鼻咽癌。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得两人措手不及,丈夫林成明的手术迫在眉睫。夫妻俩便拿出积蓄进行了手术,但是术后的治疗还需要一大笔开销,这无疑是给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重担一下子便落在了朱兴先身上。“当时为了给他治病,我们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所以我就带着他到东北,让他去疗养院疗养,我则进货卖衣服,赚来的钱全给他治病了。”朱兴先告诉记者,因为丈夫要定期进行化疗,她就隔三差五地带着他在北京、东北两地奔波,后来又去杭州治疗,就这样坚持了四年。不幸的是,朱兴先的努力没有换来命运的眷顾,1996年,丈夫撇下一切撒手人寰。

  “那些年为了治病家里花了不少钱,我丈夫去世时连下葬的费用也拿不出来。”朱兴先感慨道,三江村村干部得知情况后,在村口发起了众筹,有的人捐5块,有的人捐10块,最后凑了4250元,她终于得以将丈夫的后事办完。

  虽然失去了依靠,生活还得继续下去,朱兴先带着三个孩子,一天打四份工,早出晚归,生活异常艰苦。“养猪,去工厂上班,打扫厕所,帮人洗地……我都做过,只要能挣钱给孩子读书,这些苦都算不了什么。”谈起过去的苦难,朱兴先淡然一笑道。“那时候我挣的钱只够付三个孩子的学费,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村里的邻居就时常带点米和菜来看望我们,接济了我们三年多,他们对我太好了!”朱兴先感激地说。

  尽心回馈当年恩

  如今,朱兴先的三个孩子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了经济收入,朱兴先也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前几年,她的儿子提议,希望她搬到杭州和他们一起生活,却遭到了朱兴先的拒绝。“曾经在我生活最困难、最潦倒的时候,三江村的人给了我很多帮助,如今我也想为村里人尽自己的一份力。”朱兴先说道。

  三江村的山边有一处空地,原来一些村民会将垃圾倒在这里,常年累月的堆积,导致蚊虫滋生、臭气熏天,不仅影响村居环境,也给住在附近的村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而朱兴先的老宅就在这个垃圾场附近。2016年,朱兴先和孩子们商量着要建新房,在开建前,她叫来了四辆卡车来运走垃圾场的垃圾,足足运了三天才清理干净,帮村里解决了这个“垃圾堆”。“当年那个垃圾场存在了很多年,大家其实都不想住在垃圾场边上,又脏又臭,这样一运,村民们都非常开心。”住在附近的王阿姨说。

  朱兴先还自己出钱出力,浇筑了村里的一段水泥路,让附近的村民通行。“在环山路建好之前,这条路坑坑洼洼,遇到雨天就非常泥泞,大家时常会抱怨,我就决定修整一下道路。”朱兴先说,当时还有村民要拿钱给她,想补贴一些修路钱,但都被她拒绝了。

  新房建好后,朱兴先将自己的房子前面的道坦贡献出来,作为村民的活动场地,还购置了三张沙发。“我家的道坦不是很大,但路上车来车往不太安全,附近也没有活动空间,我就想着把门口的道坦留给村民使用。”

  村民陈阿姨和朱兴先认识30多年了,在她眼里,朱兴先是一个让她敬佩的朋友,只要村里哪儿需要帮忙,朱兴先都是最积极的那一个,无私地帮助村民解决困难。

  “去年村里准备办腊八节活动,我担心不够分,随口和朱兴先提了一嘴,没想到她就记在心里了。”陈阿姨称,当天下午,朱兴先就喊了几个人,跑到菜市场自己掏钱买了几大袋的食材,还找了一口大锅熬制腊八粥,一直忙到23时多才结束。第二天早晨,600多名村民分到了爱心腊八粥。

  “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当年他们对我的帮助,我一直记在心里,现在就想为村里人多做点事,我也希望能将这份爱传播出去。”朱兴先由衷道。

  如今,开服装厂的儿子也常常会寄过来一些新衣服回来,她便送给村里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和一些残疾人。朱兴先说:“我的孩子都很懂事,我一直告诉孩子,他们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定要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