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时评
3  4  
审计链条化公开化: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雾霾下考试,考出教育“寒冷”
电视问政 让人难堪才有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无标题
2016-12-22

    「散讲」

    拍卖“高仿”

    是在给法律注水

    据12月2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12月20日,河南省宜阳县人民法院“司法网拍”上挂出的拍卖物品——“扣押杜晓琴高仿LV包一个”,引发网友关注。明知该物品是“高仿”的假货,法院可以进行拍卖吗?对此,宜阳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称,该物品在拍卖时已标注“高仿”,因此不存在欺骗。

    尽管现实市场中不乏假冒伪劣商品,即便暂时没有受到查处,也不意味着他的存在就具有合法性,所谓的“精仿”“高仿”,听起来似乎很高大上,某些“高仿”甚至比正版还正版,但归根结底还属假冒,依然是政府市场管理等部门依法打击的对象,尽管作为企业属性的拍卖公司,对“高仿”名人字画或某些古玩类赝品,在明确标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拍卖。但司法拍卖不同于市场拍卖,法院更不同于拍卖公司,司法拍卖不仅要在程序上严格依照法制规范,所拍卖的标的物也必须符合法律法规。“高仿”产品商品行为本身就是非法,它与毒品也只是对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法院可以将这类物品商品罚没,却没有“折价”流回市场和社会的法律授权。

    虽然法院在拍卖“高仿”LV前已经给出明确的标注,拍卖的出发点也是为偿还申请执行人的债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将多项行政法规置之一边和违背法律宗旨,法院不能为拍卖一个“高仿”LV包而放弃对假冒伪劣商品违法性的坚守,更不能给法律注水。笔者认为,做为司法拍卖的每一件商品,首先应当确保商品本身的合法性,无论其具有多高的商品价值,都不能逾越合法性这个底线,否者,既是对原创知识产权的极不尊重,是对假冒伪劣商品的一种纵容,更会削弱和有损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力度与法律形象。 ——@朱永华

    80万房补诠释

    “房子是用来炒的”

    12月21日《江淮晨报》报道:安徽六安市裕安区政府网站发布的一条公示信息引发热议,该公示显示,一名合肥人在六安市裕安区同一个小区购买了44套房子。按照当地的补贴政策,该房主共获得约80万元补贴。

    裕安区官方一面说“并未违规”,一面删除了公示信息,并“已专门开会研究处理此事”,显然,官方对并不违规的购房补贴并不自信。但在我看来,官方如何研究处理,恐怕都难挽回被动。将购买44套房的补贴取消,即便能够平息“民怨”,却是在自己打脸,这不成了政策朝令夕改、说话不算数吗?可如果坚持政策算数,无异于在鼓励炒房。政府本来就不该助推炒房,更不可以用纳税人的钱资助炒房;而中央已经定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之后,裕安区那里仍无动于衷,对房补政策不及时调整,也不设下限,执意要将80万元的财政补贴发给“不是用来住的”的购房者,直到引爆了舆论,才开始“研究处理”,地方对中央精神反应如此迟钝,究竟是一贯的“下有对策”,还是地方政府对开发商的“柔情”我们永远不懂?

    官方称,当初制定政策时没考虑太细,没料到有人会买这么多房子。然而,不设限的补贴政策,本身就有鼓励“用足政策”的味道。裕安区的“无限补贴”政策究竟是考虑不足,还是急开发商所急,有意鼓励投机炒房,值得玩味。

    据房管局工作人员说,购房者跟施工方还是开发商有债务关系,买这么多房子估计是为了抵债。而如果是财政资金成了商人之间的“债务补贴”,那就出了大笑话,更滑稽了。

    关于楼市调控,中央精神一直是防止大起大落。但地方政府的“调控”重点似乎永远是防止“落”,甚至“小落”都不允许。这是不是房价只涨不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涤明

    天价“故宫手机”

    过犹不及

    12月2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一家手机厂商联合北京故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手机。机身融合了团龙、祥云等传统图案的手机每部售价19999元,号称全球限量999台,预计2017年1月底上市。不同于故宫以往几次在文化产品上创新的好评如潮,不少网友认为“故宫手机”有利用工匠精神作秀的嫌疑。

    故宫文创产品热卖,不是什么坏事,对内可以获得市场利润,补贴运营与管理费用,让故宫文物得到更好的研究与保护;对外可以弘扬与传承传统历史文化,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故宫、认识故宫收藏的文物以及附着于这些文物上的人文历史。更何况,众多设计新颖、物美价廉的文创产品推向市场,确实也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然而随着这款售价几乎达到2万元的“故宫手机”的推出,事情却悄然起了变化,而坊间对于故宫文创产品的态度,也从原来的一致肯定与点赞,变得复杂多元起来,其中不乏质疑与批评的声音。首先来说,原来故宫的文创产品之所以叫好又叫座,根本原因除了产品的新颖,“故宫味道”浓厚之外,还因为价格亲民,让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能够买得起、用得起,但是这款所谓全球限量版的手机,价格高达2万元,超过了市场上绝大多数主流品牌手机的价格,显然不是一般消费者能够消费得起的。

    我们不反对故宫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脑洞大开、玩点新花样、搞搞新意思,但是借着文化创意的名字推出曲高和寡的天价“故宫手机”,确实让人觉得偏离了原来故宫文创产品的初衷,隐隐透露出一股打着故宫招牌的铜臭味。对此,作为故宫管理方面,确实应该有所反思、有所警醒。 ——@苑广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时评 00003 无标题 2016-12-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