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阅读
3  4  
读赵乐强的序
《南华录》
悦览南怀瑾的人生
——以贾丹华著作《南怀瑾传奇》为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1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悦览南怀瑾的人生
——以贾丹华著作《南怀瑾传奇》为例
2015-11-21

    悦览南怀瑾的人生

    ——以贾丹华著作《南怀瑾传奇》为例

    ■黄亚洲

    南怀瑾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其阐述直达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命理的核心,有时候我们听起来,简直像是孔孟、佛陀、老子在直接说话。他是他们的现代汉语同声翻译。孔孟与老庄的著述以及佛陀的拈花微笑,他最是明白了。他的中国能历数朝甚至外来统治仍不亡,乃是中国文化不亡所致的论断,使多少人拍案恍悟,若醍醐灌顶。也正因了他的对儒释道的深悟,所以有那么多的芸芸众生要挤他的大船。这位国学大师是个了不起的灵魂舵手。

    他的彼岸,无论儒、释、道,皆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他解的课题,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无论雅俗,除非你不来这个世界。

    所以,“南怀瑾热”在这些年的持续不衰,是容易理解的。他循循善诱,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多少人经他解惑,洞穿人生。

    而且,他是浙江人,这就很令我这个浙江人激动。

    再具体一点说,他是浙江乐清人,这就更令同是浙江乐清人的贾丹华激动了。

    贾丹华是个文人,所以就捧出了这本三十余万言的《南怀瑾传奇》。这本书,打个比方,可以说是南怀瑾大船上众多云帆中的一面,被风吹得鼓鼓的,很有标识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看见大船甚至直接登上大船。

    换句话说,这本书的概念,与人生渡船的概念,是同一个概念。

    而且我们可以看见,贾丹华制作这面云帆的过程,是极其认真和虔诚的。这是他对待文字的态度,就如他在很长的日子里认真摆弄他的诗歌一样。我与贾丹华的相识与相知,也是缘于他的诗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浙江诗歌天空中,贾丹华一直是闪烁在浙南的一颗引入注目的星子。他的诗集《翡翠色的憧憬》拥有众多的读者。现在,贾丹华把他对于诗歌的那份虔诚与专注,用在了这位国学大师身上,显然他是用了更大的力气,因为南怀瑾不仅是文学的,更是哲学的,要勾勒出南怀瑾大师的身影,光用意象、节奏、韵脚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贾丹华的勾勒是成功的。南怀瑾传奇的一生,成了贾丹华笔下的一部史诗。一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关注苍生命运,而且为之鞠躬尽瘁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在贾丹华笔下呼之欲出。而且,贾丹华对南怀瑾的细致勾勒,也包括他自己深邃的理解与评述。浙江东南沿海是南怀瑾的故乡,他没有狭隘的家乡观念,但希望家乡人日子过好没错吧。他敬仰孙中山,也许你认为他迂腐,可你生活在穿长袍马褂,留着长辫子,见朝廷命官(不管几品)就下跪的年代好受吗?孙中山与他的哥们推翻了满清王朝。乡亲们,那个女人裹小脚,男人嫖娼自由还能随意纳妾的时代还没过够吗?三民主义能不能救中国南怀瑾不知道,他只知道米饭、馒头能活命,交通是商业的第一要素,所以他很欣赏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温州人口密度大,自然土地提供的物产不足以维持基本生存,怎么办?走出去,做生意。做生意要讲时间讲效率,交通工具当然就重要了。浙江虽然不是孙中山的故乡,但孙中山设想的金温铁路是他的“治国方略”的一部分呀。也许孙中山的时代不具备建设金温铁路的条件,建设金温铁路只是一个理想,所以有人就称孙中山为“孙大炮”。称孙中山为“孙大炮”的杂碎们是否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连想都不敢想,谁还来做呢?孙中山想了,虽没做成,但与孙中山并无亲密关系的南怀瑾做成了。为什么二人会先后一唱一和呢?因为二人都有一颗滚烫的“中华赤子之心”。他们的价值观不是以光鲜的头衔、敌国的财富在与华夏亿万庶民的比对中彰显自己的存在。恰恰相反的是,他们都有超脱凡俗的精神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孙中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南怀瑾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啊,南怀瑾是在帮孙中山这个“忧民”的“君”做未完成的事,所以他“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贾丹华还以密密的笔墨讲述了南怀瑾密使两岸的故事,甚至从头至尾介绍了国共数次秘密谈判的细节,读者于此细忖之下,更能感悟南怀瑾的苦心孤诣。

    当然,我们可以笑言南怀瑾的理想化思维是“中庸之道”,但却不能不认同南怀瑾呼吁的是“和为贵”的中华文化的精魂。

    南怀瑾这条大船上装载的货品,不仅有精神与灵魂,还有方略与政策。他的货品很厚实。

    我想,他试图装载的,是一个民族。虽然他本人,仅仅是一介知识分子。

    好在南怀瑾形象的这些令人拍案与令人唏嘘的人物线条,贾丹华都密密地勾画出来了。

    在“南怀瑾热”的年代里,再读到贾丹华的这部作品,是一种享受。

    享受之余,不禁要对贾丹华目前的创作状态点赞几句。袁枚在《随园随笔.序》里说道:“予老矣。自此以往,假我数年,有所视,便有所记;有所记,便有所笔。此书之成,‘我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贾丹华就是这样一个“未见其止”的文人,也是温州人的风骨。我想,我自己也是要步贾丹华老友这种精神的后尘的,虽然我造不了什么船,也渡不了什么人。

    知道贾丹华还积累了不少创作素材,计划再写几本有关温州名贤的纪实文学,到底写谁,不得而知。但我诚挚祝愿我的这位文友在“未见其止”的创作之途中再扯风帆,再次颠簸并辉煌于茫茫大海。

    船行是美丽的,尤其是带着他人。

    (本文有删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阅读 00004 悦览南怀瑾的人生
——以贾丹华著作《南怀瑾传奇》为例
2015-11-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