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阅读
3  4  
《悲伤与理智》
老车
漫道传经·独自见解
于绝望之中预见人类的不幸(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1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漫道传经·独自见解
——初读吴鹭山先生
《周易学》(中)
2015-11-14

    ■王连飞

    先生解读的这24篇,每篇字数都在600—1000字之间。字数最少的一篇《孔门易学》约450字,最长的一篇《乾坤示例》约3300字。可谓惜墨如金。尽管其每篇篇幅较短,其实是简约精致,每篇主题扣紧,要害点点到为止,不作繁文缛节。这可能基于周易“从来难明”,又因诚如先生在好几篇叙至尾声时,总是慎赠一句:“此尤学者所当深思而熟玩也。”诸如“东坡说《易》与伊川分道扬镳,然亦有其精到处,当宜熟玩。”熟玩,这当是先生说说而已,或是一种谦词。先生识易说卦解爻领域之广泛,心地之率直,都令人不得不信服。他在撰《王梅溪先生年谱》一开头:“先生名十朋,字龟龄,乐清左原人。……《周易·损》卦六五爻辞:‘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益卦六二爻辞亦同)先生命名与字即本此。”可见吴先生应用周易卦爻的功力有多深厚。又比如,关于《上下经》中“有人说上经之卦都为阳,下经之卦都为阴,或者说上经专讲天道,下经专讲人事”。先生说这样讲法不对啊。“坤为纯阴,剥为阴极,却都在上经;大壮与夬都为盛阳之卦却在下经;其余诸卦之在上下经者莫不阴阳参杂,怎能讲上经之卦为阳,下经之卦为阴呢?上下经六十四卦,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此八个卦为正对卦。其余五十六卦都是反对卦”。接着先生列举乾与坤各为一卦,屯蒙为一卦……直至坎与离各为一卦,归于上经卦。以咸、桓为一卦……直至既济、未济为一卦,归于下经卦。这样上下都是十八卦,均等。邵雍《三十六宫图》也是这样推演得此数的。“但六十四卦确有此正对、反对错综之变,上下经不取均等之数即由此错综之变而得均等,这都因自然之妙有如此得,未可忽也。”,这更见出先生解易的“功力很深”与治学治易的“作风谨细”。也是先生的谦词:“所当深思而熟玩也”的真实内涵。

    《周易》本义是讲天道人生关系及预测吉凶,以避害趋利。其体系包罗宇宙万象。因此,从来此学难明。上文提到先生《周易学》为侧重于批判性的。他在序言中把春秋至汉代经宋代至清代拟排序式说历代周易学。“辞有古文今文之分,图有先天后天之异,九流百家杂然与之附会。”现再拟从先生24篇中“义理”与“象数”里各举二例,来见证先生这种否定之否定批判精神。

    先生在《孔门易学》中说,“孔门设教,以义理为主,孔子述《易》亦正借《易》以阐明义理。……文王、周公作《易》原为卜筮以寓其儆戒之意。但孔子之述《易》则非专为卜筮也。荀子为儒家正传,其在《大略篇》中尝言,‘善为《易者不占》……这亦可以略知其时说《易》偏重于义理矣’。”从而不可以为孔子之《易》即文王、周公之《易》。。我们可以想见先生的意思是,自春秋以降多数儒家的“易学”与文王、周公的“易”是预测占卜天时国运的原本卦象形意的本义都已走样了。

    在《易学与老氏之学》中,先生观点鲜明,说《易》至汉末,已入魔道,诸卦气、爻辰……等之说,樊然淆乱。及荀爽、王弼注出,稍有好转。但王弼注《易》时杂老氏之言,使《易》学至此又一变矣。后来评论者多认为王弼于《易》功罪参半,功在标传明经,罪在援老入《易》,其实不然,《易》与老原有其共通之处。《易》之于道,体阳刚,而用阴柔。而于用阴柔每致其丁宁反复之意,这与老氏“知雄守雌”、“知白守黑”之旨正相吻合。王弼说《易》,在这样关键的地方尚缺乏阐发,其援老不嫌太多反而嫌太少也。就说王弼校传以明经,其校的还是孔氏之经,而非文王、周公之经也。同时王弼废弃象数太多,解注的时候也很别扭。解“箕子之明夷”,就讲“险莫如兹,而在斯中。”这样的“斯”解释“箕”,以“兹”解释“子”,与赵宾解释“箕子”为“荄兹”之陋说略同了,这是王弼他的弊端啊。

    从这几例中,我们看到吴先生的博学,更是看到他的读《易》治经之严谨精细。对《互卦》,许多人说是从汉代开始,先生则说:“非也。”他说《春秋左氏传》已有记载了。当年公子重耳从楚至秦,卜筮“得贞屯悔豫。”韦昭注解“坤顺也。豫内为坤,屯二至四为坤,资财也”。屯三至五,豫二至四,皆有艮,豫三至五有坎。艮山坎水,在山下为泉,源流而不竭也。这里的“屯”与“豫”互卦有此“艮”象。可见在汉代之前已用互卦说《易》了。接着先生又说,汉至宋历代周易学者对互卦有信与不信两种态度。王辅嗣不信,宋代程氏也如此。所以说“虽然卦卦有互体,但并非卦卦皆着互体,勉强以求,会招致穿凿。这里存在着汉儒说《易》末流之弊,学者不可以不知道。”

    漫道传经·独自见解

    ——初读吴鹭山先生

    《周易学》(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阅读 00004 漫道传经·独自见解 2015-11-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