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敏 意大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皮兰德娄尤写于1927年创作的三幕剧《给赤身裸体者穿上衣服》,讲述了“卑贱的不能再卑贱”的家庭女教师艾西莉亚,在羞愧与绝望之中企图自杀的故事。艾西莉亚一事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根据报道是主人家将自己女儿坠楼一事归咎与无辜的艾西莉亚,加之私定终身的海军中尉另娶他人,陷入无尽的绝望之中的艾西莉亚才决定自寻短见。随着剧情的演进,原来艾西莉亚自杀的主要原因是与男主人格罗蒂领事的暧昧关系有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何艾西莉亚在自杀之后编织破碎的谎言,为何在编织了谎言之后再次自杀? 将剧中艾西莉娅的整个行动过程加以概括,其中不难发展艾西莉亚的行为不符合正常的逻辑:绝望——自杀——被救——准备再次自杀——编织谎言——自杀而死。正如剧中的作家卢道维科疑惑的那样:“她为什么要在濒临死亡的时候撒这个谎。某些谎言可能有益于生活却无助于死亡。” 难道艾西莉亚认为生命是徒劳的不成? 剧本为设定了一个看似荒诞的逻辑,艾西莉亚不畏惧自身的死亡,却编造了另一个不幸的自己其谋求他们的同情,洗脱引诱男主人的罪名,并陷入谎言被拆穿的焦虑之中。 当艾西莉亚第一次陷入“如此绝望”之中,决然服毒自杀,不幸也庆幸的是艾西莉亚被人救活了。死过一次的艾西莉亚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便编造了被未婚夫抛弃,被主人家扫地出门的“事实”。面对这样的艾西莉亚,我们无权谴责她的虚伪。因为艾西莉亚并非惧怕死亡,相反的是她死意已决,始终带装有毒药的玻璃瓶。她要体面地死,获得大家同情认可地死,于是她编造了惨遭负心汉抛弃的事实。 在第一幕中,剧本设定了一位老人被车撞死的情节,第一次自身未遂的艾西莉亚在床旁看着街道上围观的人群,听着房东太太的描述,也不禁感叹老人的惨状。与其说这是艾西莉亚对老人惨死的同情,不如说是对老人死得惨,不体面的惋惜。在艾西莉亚看来,人是不可避免死亡的,死亡对她而言亦是另一种存在,正如艾西莉亚所说“我说谎时为了更好的死”那样,连好好活着的愿望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人类因此不得不将此希望寄望于死亡,以死获得生前未能得到的幸福。 可以说,在《给赤身裸体者穿上衣服》一剧中,皮兰德娄整个人类的历史悲剧缩影投射在艾西莉亚的身上,以荒诞的形式展示了人类不可实现的必然要求的悲剧。 对于艾西莉亚而言,她的不幸在于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她大胆地同未婚夫弗朗科私定终生,但弗朗科却光心安理得地背叛了她。弗朗科在她身上“点燃了激情的火焰”,他的男主人格罗蒂“乘这火焰还在燃烧的时机”,引诱了她,俘虏了她,而艾西莉亚一旦被俘虏被不可自拔了。格罗蒂渴望获得幸福的家庭生活,但“体弱多病、粗鲁无礼”的妻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无法满足他,他将自己的绝望靠近艾西莉亚,以求获得更多的希望,因此谈不上爱。而艾西莉亚同样如此,她对格罗蒂的爱带有更多的欲,渴望去占有他。只要拿走阳台上的椅子,便可避免小女孩的死亡,艾西莉亚想到了,可是心中的恶魔去趋势她放弃这个念头,于是小女孩坠楼的事件成了整个自杀事件的导火索,随之艾西莉亚被扫地出门。 若是撇开伦理道德,从人的自由,对情感的渴望上来看,艾西莉亚与格罗蒂是不幸的,而两个不幸的相加只能是更大的不幸。皮兰德娄以“男女丑闻”消解了悲剧的崇高性,也正得益于这样的消解,使这种悲剧更加贴近人类社会,孤独地表达了作者眼中世界的凄凉。 仔细分析艾西莉亚第一次自杀的前因,还有一点不容忽视。艾西莉亚是贫穷的,在“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打扮的美好”的年龄却每天每天穿着家庭教师的衣服,被赶出去之后也也没钱投诉。不过她的未婚夫和情人不是海军中尉便是领事,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从这里至少可以判断,艾西莉亚是渴望摆脱贫穷,过上体面的生活的。 另一方面,艾西莉亚的不幸在于她始终无法体面地死去,接踵而来的人和事在她的意料之外,她单纯的认为人们会信服她的话,在人人的谎言皆可成真相的情况下,唯独一个以生命为代价期许的对自我生命最后的诺言的谎言却被人拆穿。她的衣服“没有一件不是被狗扯碎的”,赤身裸体者终究也无法穿上一件衣服,更别说是体面的衣服了。 于绝望之中预见人类的不幸(上) 书间道 Y ue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