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与跋 Y uedu ■卢友中 两年多前,徐百玖先生在重病之时突遭失子之痛。自此之后,他几近闭门不出,在悲伤和病痛之中,以吟咏打发时光。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稿。 此前,徐百玖先生曾出过两本书,一为《枫树林》,一为《十月放歌》。光看书名,或色彩斑斓,或激情四射,文学才艺出手不凡。迥然不同的是,这本《冬日》,是痛楚的流露,是忧伤的自白,字里行间充满着浓郁的亲情、乡情和爱国热情。他还将以往写下的诗、词和散文、小说等作品,辑成二篇,合为一本。我读了这本书稿,读清了他一生的悲欢,读懂了他满腔的情感。 徐百玖先生与我有近半个世纪的情缘。我俩都属猪,他大我一轮;我们又是亲戚,论辈分,他高一辈;但我们既是兄弟,又是师友。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个非常时期,我们曾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一起睡过地板,一起写文章打过通宵。真是有缘,三十多年后我们又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至退休。一直来,对工作,他倾情投入,废寝忘食;对世事,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因此,他也吃过苦头。据我所知,他至少有三次大难不死的经历:一是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蹲牢受尽折磨;二是下乡坐拖拉机,翻车骤遭重伤;三是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垂危。但每次都挨过来,转危为安。经历过生死劫难,他对人生有着特别的感悟。 “淡泊人生坚意决,生辉余热利于民。”“自悟无才成事小,甘于淡泊度余年。”这些诗句,反映了徐百玖先生一生淡泊,甘于奉献的品质和境界。徐百玖先生出生于雁荡山环山村贫苦的农家。他放过牛,种过田,后来读了师范,参加了工作,算是村里有出息的人。是家乡的山水养育了他,他对家乡总有还不了的情。村里的干部或农民到县里有事情都找他,有叫他哥的,有称他叔的,他总是放下手头忙着的事,陪东陪西,帮人把事办好。一年冬天,一位农妇被送往县人民医院抢救,半夜三更敲他的门,他马上钻出被窝到医院去找医生,救下了一条命。后来,病人付不起医药费,又为她打报告,陪着她到民政局使其得到了减免。他的口碑极好,但从不张扬。我大学毕业时,他将房族侄女介绍给我,他从不向别人提这件事。后来,我听贤妻说了好多百玖叔为乡亲办事的感人故事。可他从来没有向我提起这些事,更没有向别人炫耀过这些事。他为乡亲们做的好事数不胜数,然而在这本书稿中,丝毫没有居功自傲的痕迹。他抒发的,是对美丽故乡的挚爱,是对淳朴民风的赞美,是对祖辈的艰辛的缅怀,是对新时代巨变的讴歌。 徐百玖先生慎独谦和,襟怀坦荡,却情感充溢,爱憎分明。在他的诗文中,随处可见,他对旧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地厉声呵斥,深恶痛绝;以及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劳动人民包括外来打工者的辛劳和奉献,总是由衷地歌颂和赞叹。而对父母双亲的怀念,对亲朋好友的凭吊更是如诉如泣,令人动容。村人都知道,他的长兄患病终身致残,他无私接济,供养长兄一家几口。长兄不幸罹难,他挥泪写下《忆秦娥》一阕,催人泪下。他教育子女很严,立起勤劳俭朴的家风。儿孙学业有成,他赋诗“更有一鞭飞万里,青云直上奋征程”,给予热情鼓励。特别是爱子浩宇遽然英年辞世,他白发苍颜,肝肠寸断,欲哭无泪,写哀诗悼念。他在《儿殇》中吟道:“献身税务竭艰辛,老小谦和一正身。岂料遭难音貌杳,遗风垂范永留珍。”痛定思痛,他企望儿子的精神和美德永远流传。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想起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我相信,徐百玖先生一定会走出冬天,迎来人生的又一个春天。 《冬日》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