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焦点
3  
如何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家需创造性思维
日本人频获诺贝尔奖奥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0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科学家需创造性思维
2014-10-13

    2014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和化学奖纷纷揭晓。获奖的有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科学家。然而,名单中仍是没有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中国人可以说有很强的“诺奖情结”。今年诺贝尔奖预测时,预测获奖的名单中出现了四位华人面孔,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报道都特别提到其中两人是在中国国内受过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留学,做出了出色成绩。

    诺贝尔奖揭晓,四位华裔科学家没有获奖。媒体报道纷纷表示遗憾。然而,即使他们四人这次获得了诺奖,也是在国外研究的成果,不能说是中国科学研究的骄傲。

    诺贝尔奖建立100多年来,虽然偶尔也有华裔科学家登上领奖台,但至今没有一个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此殊荣。这种状况也不断引起中国国内的讨论和反思。

    早在1996年,中国科技界的权威性报纸《中国科技报》就曾发表一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文章作者的结论是,中国未能赢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中国科学政策上的偏误造成,即科技政策上“重术轻学”。

    在北大校庆100周年的聚会上,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对北大学生说:“获奖与否关键问题是需要一个肥沃的土壤。”

    中国本土难出诺奖科学家也同中国所鼓励的思维方式有关。

    曾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张炜说,中国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教育,提倡的都是“寻求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鼓励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有一种说法,说诺奖“重欧美轻亚洲”。不过说诺奖评选存在意识形态偏见或重欧轻亚恐怕站不住脚。苏联曾获得过十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而获得诺奖的也有多名亚洲科学家。今年获得物理奖的就是三名日本学者。

    他说,中国的问题是,从小到大的教育,妨碍创造性地思维。因此从这两代人中要产生有创意的科学家难度极大。

    据南方都市报

    中国科学家需创造性思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焦点 00008 中国科学家需创造性思维 2014-1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