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随即,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这三个日本人的名字再次让东瀛岛国因诺贝尔奖而感到无比荣耀。至此,共有22名日本人被载入诺贝尔奖的史册。连日来,“日本人缘何能够频频斩获诺贝尔奖”也成了世界各国媒体热议的话题。 据统计,在2000年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14位日本科学家中,有10位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汤川秀树首次荣获诺贝尔奖的1949年,他们要么是初出茅庐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要么还是对科学世界充满好奇的孩童。汤川秀树如同火苗一般点燃了他们挑战科学领域难题的斗志和激情,同时也成为他们一生治学的精神榜样。 时至今日,在日本的书店、图书馆里仍随处可见面向青少年介绍汤川秀树等科学巨匠事迹的图书、传记和画册。在日本社会,大学教授、科研人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远高于企业高管、政府官员以及演艺人员。 二战结束后,日本开始奉行“科技立国”之策,在科学研究领域投入之大可谓世所罕见。有数据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用于科学技术的预算以年均10%至20%的速率急速增加。直至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科研经费仍始终保持着直线攀升的态势。 充足的经费使得当时的各项科学研究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尤其是大量十年、二十年后才有可能结出成果的中长期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正是得益于此,在攻克当时被公认为“20世纪内不可能完成之任务”的蓝光LED这一科学难题的过程中,赤崎勇等人才能够坚持下来并最终取得成功。 本报综合 日本人频获诺贝尔奖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