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时评
3  4  
拿什么来终结高空坠物
民生支出,能否向急救车“让行”
让乐清生产性服务业火起来
需揭开“神秘执法人员”的面纱
旧村改造需要打破制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民生支出,能否向急救车“让行”
2014-08-22

    乐清观察

    S

    hiping

    ■王冬敏

    我市急救车辆严重不足,按国家相关规定,每5万人口应配1辆急救车。而我市现有常住人口138.93万,实际仅有急救车8辆,跟国家规定的标准相差较大。(8月21日《乐清日报》)

    如果按照国家规定,我市应该拥有27-28辆急救车。目前的急救车数量,不到国家标准的三分之一。我们是每17.3万人,才拥有一辆急救车。

    急救车缺位,暴露了公共财政资金对民生投入的不足。

    曾经看到中国急救车面临着让行困境:公路上的一般车辆不给急救车让行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常会听到交通电台的广播:某某时段,有辆急救车将出现在某某路段,请司机们让行。类似呼吁,暴露了国人让行急救车意识的淡薄。现在,急救车数量本身的配备不足,其实也是公共财政对于急救车的“不让行”。

    乐清的公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获得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公车改革的宗旨是做减法,支出总量减少。那么,急救车改革,应该走与一般公务用车改革的不同路径。在我看来,民生紧急用车应该要做加法,总量增加,支出增加。

    急救车的达标,当然不光是车辆本身的投入,还涉及人员及服务的系列配套问题。但无论资金如何吃紧,对民生应急的投入不能过度缩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连急救车配备都不能与国家标准接轨的城市,如何奢谈美好生活?即便现在私家车辆急增,家庭用车得以普及,但急救车的功能,不是私家车光有速度就可替代的。

    在急救车辆的配备与服务方面,我们可以看一下发达国家的做法。在美国,紧急救助体系的出发点始终以人为本,强调应付的突发性、反应的及时性和救护的连续性,不论何时何地,病人处于何种情况,都力争在第一时间对病人进行救治,一般是十几分钟到达现场。为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将各种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了合理整合,有组织、有系统地救治尽可能多的病人。911急救电话可同时将紧急求助信息送达消防站、急救中心和警察局,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延误。

    英国院前急救体系主要由地面紧急医疗救助中心和空中紧急医疗救助中心两部分组成,它与医院急诊科(中心)和ICU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立体紧急救助服务网络。在英国,政府为所有人提供免费的紧急医疗救助服务,这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据2011年统计数据,乐清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50万人,占7.56%。按国际标准,乐清市的人口已经呈现老龄化。老龄化社会对急救用车的需求自然会高。面对急救车的资源稀缺,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舍得投入,与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接轨;然后,是对普通人群的急救常识普及。 (作者为本报记者)

    民生支出,能否向急救车“让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时评 00004 民生支出,能否向急救车“让行” 2014-8-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