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峰 “我这些都是新衣服,还没拆封的。”7日上午,乐湖社区门口,从柳市赶来的李女士匆匆将车停在路边,搬下几大包衣服交给社区志愿者。乐湖社区组织了募捐爱心旧衣的活动,几个小时内收到了市民送来上千包旧衣。这些旧衣将由温州“182义工在线”的义工进行清洗、消毒后送往云南、四川等需要旧衣的灾区或贫困地区。(8月8日《乐清日报》) 短短数小时收到上千包旧衣,这效率之高让人惊讶。市民的踊跃募捐行为,所表明的是爱心涌动的力量,川流不息、聚沙成塔。然而,也需要注意到,澎湃和激情的背后,是偶发性的流量突增,它与公益慈善所需要的细水长流,俨然有所不符。 我们很难明确募捐人群的具体动因,但募捐行为与渠道畅通之间,却有着明确的共生关系。在这个节骨眼上的募捐,更多是因为云南灾区的共鸣,更多是在此前提下,募捐信息通过社交网络得到了辐射传播。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募捐者会催促朋友,而有些募捐者早于活动三个小时就去送旧衣。 特殊的时间节点、营销式的传播结构,固然能促进爱心涌动。此外,通过靠谱的公益慈善组织,确切的得知自己的募捐流程和信息,也是促使市民募捐的诱因之一。相比于官方慈善机构的形象解构,民间自发组织的茁壮成长,市民们更倾向于信赖“182义工在线”这样的组织。 我们依次表明这些具体原因,既为分析为何募捐爱心活动有这么大的感召力;另一方面,也是为回答一个迫切的问题:和活动日的澎湃相较,在平日里的相对渠道较少,也使得爱心无处撒播。无怪乎,乐湖社区反复强调,平日里仓库也接受旧衣。但是,日常接受渠道的辐射力量几何,只消问一下市民的感受:平日知道如何处理旧衣吗? 如果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问题的逻辑就可以很简单:公益组织有收集旧衣的需要,乐清市民们有处理旧衣的需要,然而他们之间不能上下通达、有效融合,也就意味着沟通渠道存在一些障碍。这一点,伴随着的是一些官方机构的形象坍塌、悄然失声;另一方面,则表明真正行之有效的民间自组织并未真正建立。 当募捐基本靠“吼一吼”,日常的社会互助模式也就建立不起来。我曾多次援引《观念的水位》中曾举的例子,在英国的剑桥小镇,把需要捐赠的东西放到固定地点,就会有人来收取,并且反馈给你捐赠的具体信息。在我们这里,同样强大的市民爱心,却找不到像样的疏通管道,口号呼吁引发的爱心迸发,依然是慈善事业的主流。 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外,打通这些日常的资源渠道,极有必要。一个社会得以建构,就是在公权之外运用自己的力量,打通市场、连接爱心。只有充分自发组织、全民参与的民间行为,才能更好的通达你我,不仅让募捐行为更透明、更便利,也可以让募捐本身投射至更多角落,以更有尊严、更体恤人性的方式,融进社会的每一处肌理。 (作者为研究生) 亟需打通公益的日常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