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综艺
3  4  
吟诗作画治怪病
兴建钟前水库
乐清重午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6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建国初期治水的一场苦仗
兴建钟前水库
2014-06-21

    ■邱星伟

    钟前水库,又叫钟前湖,位于白石街道上游的玉甑峰麓,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水库大坝高51.5米,长183米,坝顶阔7米,坝脚阔263米(后经数次保坝工程有所扩展)。库区面积1500亩,总蓄水量2350万立方米。

    钟前水库以钟前村得名,而钟前村由玉甑峰的钟溜岩命名。钟溜岩在玉虹洞左侧下,“阔丈许,高数百仞”,“如剖大竹之半……宛若大钟自峰巅溜下状。”这奇异的风貌,引出一段吕洞宾铸钟的有趣神话。所以,钟前水库的功能,不单是防洪、抗旱、供水、发电,还蕴含民间文化积淀的魅力。特别是它与白石湖、龙山湖毗邻,形成“三湖荟萃尤灵秀,淡月清风醉客魂”的人工景观,为美丽乐清增光添彩。

    钟前水库工程是在白石水库胜利完成的声势下,于1959年12月启动,1960年8月基本建成的(正式蓄水受益在1964年4月)。笔者时随柳市文工团进驻钟前水库工地宣传科,一边为文工团演员开展宣传拉琴伴奏,一边编发水库工地上的油印小报《前线》。此外还帮助指挥部写一些民工伤亡的调查报告,故对这座水库的兴建情况,可谓相当了解,且记忆犹新。

    钟前水库为中型水库,是乐清四大水库的老二(仅次于淡溪水库),时称省级水利工程,但兴建的具体劳务,由乐清县农工部掌管。民工主力来自柳市、北白象两个大公社。水库工地设指挥部,下分科室:工程科、治保科、宣传科、物资科、医疗室。民工组织以军事化编制:柳市、北白象两个大公社编为两个团,团下15个管理区分编为营,各村为连。

    工程初期,民工2000名左右,随着施工的展开,人数迅速增加,至1960年4至6月高峰期,民工达到1.5万名。这些奋斗在水库工地上的民工兄弟,为按期锁住历代肆虐的“恶龙”为民造福,运泥搬石筑坝,雨天当晴天,晴天顶两天,有时还挑灯夜战,甚至下雪也不停工。

    我记得一次工地召开誓师大会,出席的各级干部登台表示决心,字字铿锵,句句壮烈。次日,我收到一份稿件,上写“决心书”三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呈紫黑色,笔划生硬,既不是钢笔字,也不像毛笔写。我顿觉蹊跷,端详许久,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便用手揉摸“决心书”的字迹,有一种凝结的质感。我的手抖了一下,不禁叫了起来:“血书!”

    后来明白,“决心书”三字是一位木工场负责人咬破手指写的,他用自己的鲜血保证,带同全体技工猛干巧干,满足治水前线工具革新所需的一切木件。尤可敬的,这位同志实现了血的承诺,水库落成庆功,他光荣地被评为模范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治山治水是与敬畏的大自然拼搏,对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如在汛期前大坝达不到设计高度,一旦山洪暴发被毁,水利则成水害,造福反为造祸。平阳桥墩(现为苍南)和永嘉两个中型水库相继塌坝便是惨痛的教训。因此,工地领导在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如插红旗、树标兵、摆擂台和评先进等鼓励和激发民工积极性的同时,亦不放过借学习社会上的英雄事迹为抓手,启示和提升全体指战员的政治觉悟,要求大家以建设水库为已任,掀起更大的劳动热潮。我手头保存着两张当年的报纸,一张是1960年4月7日《乐清报》,其中有条《钟前民工在徐双喜的光荣榜样鼓舞下一定要提前完成水库兴建任务》的消息。徐双喜是为救护国家财产,保护工地安全,全身被火烧烂而光荣牺牲的共产主义战士,曾轰动社会。民工们通过学习徐双喜后,精神抖擞,工地出现新的战斗局面:报载“三营民工不顾雨天路滑,积极挑泥,工效与晴天同样。”“二营民工刘清松在300米的运途中,一小时拉泥十八车,创造了工地拉泥的最高记录。”还有湖头民工刘飞炉和秦永清等11人,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潜入5公尺深的溪水底,把被大雨淹没的发电机抢救上来,保证了工地正常发电。另一张是4月2日的《浙南大众报》,也是报道钟前水库民工以实际行动,学习徐双喜夺得新的战绩。内有“四连木夯队民工干得热气腾腾,在细雨纷纷下,都脱光衣服,赤膊战斗,以自己的汗水驱散雨水,争取建库工程提前完成”。

    民工们不只是承受着非常繁重的劳动压力,而且坚忍着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除了少数睡在库区周边的人家外,大部分以山坡田园为卧室,上面搭一个稻草棚,地上铺一层稻草,再摊一张草蓆,就是眠床了。冬天气候干燥,地气弱,还可以睡眠;到了春雨绵绵的季节,湿气上升,稻草受潮像是被水浸过一样,被褥冰冷,人如睡在水中,十二分难受。

    我们科室人员多数亦在草地上安家,只不过床铺多了一爿用石块支起的门板。有一天深夜我听到外面有人高喊:“水漫起了,水漫起了……”我被惊醒坐起来找鞋穿,一手摸去地上全是水。这时天已蒙蒙亮了,我踩着水走出门口,只见白洋洋一片,有好多民工正在抢捉被水冲出的东西。事因大坝导流涵洞尚未完善,夜里一阵大雨,上游的山洪下泄受阻,就不客气地“水漫金山”了。

    最使民工困苦的是口粮紧缺,饭吃不饱,他们在水库工地劳动虽有少许粮食补贴,但挑泥拉车劳动强度大,依然不能果腹。我们宣传队下营演唱,常见民工们吃饭碗内已空空的了,个别还伸出舌头在碗上舔呀舔。那形景迄今想起来还酸鼻。

    奋斗在钟前水库上的领导者,同样劳累有加,包括那些来支援的机关干部和中学师生,大部分与民工同吃同干,在工地上栉风沐雨,各负其责,同心同德完成夏禹的未竟事业。时任工地指挥部第一把手的乐清县农工部长邵济千,自备一条可挑500斤的白栎扁担,凡逢工地全面开展生产大竞赛,他用这条扁担参与挑泥,鼓舞士气,广受好评。

    当年的兴修水利,旨在防洪防涝,蓄水抗旱,保障农田灌溉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福后代。这可以说是我市目前实施“五水共治”交响乐的前奏。

    钟前水库告捷蓄水,使下游16万亩农田抗旱能力从40天提高到70天以上,500亩低洼烂田消除了涝灾,粮食亩产大幅度提升;同时满足了下游平原30多万人的生活用水和河道航运。最显著的在于防洪,早先夏秋之间山洪泛滥,下游平原的低层村落,如湖头前窑等地,往往水漫锅灶,造成断炊;田园被淹,农作物歉收;房屋被毁,牲畜被冲;更有历代被夺去人命的流传。如今那种灾情已一去不复返了。水库还赐人以口福,放养的胖头鱼,成为餐桌上的绿色美味。此外,水库利用梯级落差的充沛水力发电,为乐清的工农业生产和家户照明,提供可靠的电力资源。更可喜的是获得一个风光秀丽的“三湖景区”,繁荣了中雁荡山的旅游。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建国初期治水的一场苦仗

    兴建钟前水库

    旧闻

    Z

    ongyi

    郁都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综艺 00006 兴建钟前水库 2014-6-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