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豪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汉族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也是流传久远,士庶人家非常注重的节日。我们乐清人叫做“重午”。端午的龙舟竞渡,本土百姓说是“重午划水龙斗水龙”,我们说是水龙,哪有乐清人说龙舟,龙舟是书面用语。 《隆庆乐清县志》卷一《风俗》:“端午,门悬蒲艾,饮蒲觞雄黄,相馈角黍。龙舟竞渡,或以溪艇谓之草龙,悬赏标,常至斗争,故官府亦或禁之。”角黍,即梭子,又作粽子,食品名。以箬叶裹米。形如三角,古用黏黍,故谓之角黍。乐清民俗在重午日喝雄黄酒,将雄黄酒喷洒在屋角墙脚;用雄黄涂抹在孩子们的额头、肚脐、脚心处。妇女纷纷用红丝线编织香袋(小网袋),内装染上红色的熟鸡蛋或鸭蛋,将香袋挂在小孩的胸前。家里还要炒槐豆作零食。每家每户用“五月草头”和大蒜子加水煮鸡、鸭蛋,用此汤水洗脸、洗头发,给孩子们洗 澡。以上习俗目的是祛邪消灾,图个吉祥。节前,给岳父母、舅父母等送节,虹桥一带的媳妇给娘家送节,娘家则回馈十个“内糖饼”。 划水龙、扼粽(包粽子)的风俗形成与战国时期楚大夫、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怀石投汩罗江而死,楚国人民哀其不幸,将竹筒装米和粽子投于江涛,以饲蛟龙,希望护全屈原之体。又竞驾舟楫穿梭江中,寻觅踪迹,企盼拯救屈原生命。此后,遂于五月初五日用这些礼数来纪念他。从此,粽子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食品。 重午划水龙是乐清县城与县西地方之专利。城东的白沙、后所以东的虹桥、清江、芙蓉、大荆历史上没有水龙,至今也是空白。再说大荆那边重午不吃粽子。近年来虹桥划过一次水龙,那是时任乐成镇长周明涛发动乐成各龙舟队,过两坝周转才达虹桥,也让东乡百姓分享划水龙的快乐。 划水龙是民间人人喜爱的传统活动,自发组织,牵动官府,乐清历代官衙时有禁划水龙,但欲止欲纵。解放后的1958年政府禁划,1978年开禁 ,没几年又止。值1984年,划龙舟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乐清又开禁,当年端午期间,在乐成东河举行了浙江省龙舟邀请赛。借此东风,乐成、西乡各地相继重整或新创水龙队,除山区外,基本上村村俱全。过去县城内八个村除中心村外都具有水龙社,见此机会,中心村新创了水龙。城东历史上唯有白沙、后所两水龙社,这时,城东各村均组织了龙舟队,始创水龙。城南的水马悬、南草垟、百岱汇及郑家垟各村原本无水龙基,为此都新创龙舟。这时,乐成有水龙50支,龙舟运动蓬勃发展。1986年,全县分设12个水域进行比赛,参赛龙舟240支。 乐成的划水龙历来在东河举行,因港桥头(望来桥)至五洞门这一水域河道直、水面阔。四处水龙聚焦、角逐斗龙,两岸万千观众云集,要呐喊助威,河上百舸争雄,锣鼓劲催,桨手使劲奋力划桨,场面热闹非凡,难以文字表达。两支或多支水龙一挨近,鼓声聚起,即刻竞争相斗。人们说输在港桥头,赢在五洞门,因过去五洞门僻远,没有人去那里观看。2005年,乐成镇政府开禁龙舟,西乡亦同时开禁,至今每年顺利地进行。 西乡划水龙定在初一至初六间,这六天中分六个湖集中比赛,六个湖分别依次为象山、柳市、仁宕、北白象、湖头、白石湖。据《光绪乐清县志》载:“象山湖、湖头湖、白象湖,以上三湖,皆端阳竞渡处。” 乐清重午节 乡俗 Z ong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