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眼看天下 S hiping ■首席评论员 张全 最近农行乐清支行的大堂经理林经理见一名女子在ATM机上汇款时神色异常,断定她很可能遭遇了电信诈骗案,于 是在劝阻未果时果断切断机器电源。原来该女子接到“公安”的要求,将要汇去39000元,以求免得“惹祸上身”。(本报5月19日报道) 据林经理分析,像这样执意汇款的市民主要源于恐惧和贪婪心理。这个分析可谓切中要害。恐惧和贪婪为人性最古老的两个弱点,贪婪属内源性情绪,而恐惧则更多来自于外界的暗示。 骗子都具有成为心理大师的潜质,所有的骗局都在努力追求“像”,如果不像,无所谓骗局。骗局不能蒙倒所有人,但是骗子只要得到百分之一的成功率,就算成功了。 一个人上当受骗,自有其常识不够、识世不深、闻事不新的不足,但也不能简单地用这些来搪塞。像本则报道中,要识破这骗局,首先得懂法律程序——一般稍懂法律程序的人都知道,没有立案,没有判决,没有书面通知,何来的执法机构要求汇款之事?恐惧情绪本身往往比所恐惧的对象更值得恐惧,相当多的恐惧,其实建立在无知的根基上。 但这骗局还有更深的社会投射,显示出我们社会现在离法治标准还有不少的距离,至少市民对执法者存在某种神秘感,这构成这种诈骗存在的土壤。我们还不能像某些电影中的主人公那样,潇洒地对前来找他的警察说:“有什么事情请找我的律师”,权力还未被关进笼子里,公权力对普通市民的不当威慑感仍然存在。 近来媒体中有许多的冤案被报道。这种报道多了,可能会增加市民的不安定感。但这并非媒体之错,因为警示本就是媒体的天职。关键在于所报道的负面内容能否及时有效地得到纠正。加之破财消灾的中国式古训的暗示,当执法机关的公正性、权威性被异化成可惧性时,便容易给扮演“公安”的骗子留下可操作空间。 此外,对于某些受骗要汇款者来说,恐惧可能源于他真有“事”。社会法制规则的不健全,人际关系的复杂,及经济交往的多样性,使得不少人多多少少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在身,这可能成为他的心病。这种心病一直存在,在接触到骗局时,在他头脑中不知不觉产生怕被追究的“思维对接”。被“对接”的两起事其实并无内在联系,但人在恐惧时,判断力急速下降,骗子就容易得逞。 所有的骗局,都建立在受骗者的判断力下降的前提上,而恐惧和贪婪,则是这个前提的最基本成因。 受骗案还有哪些社会投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