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时评
3  4  
虚假材料骗取工商登记
窗口无休日服务应努力实现“零投诉”
受骗案还有哪些社会投射
“赠书捐书”中的阅读习惯是真问题
给“先兵后礼”点个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5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赠书捐书”中的阅读习惯是真问题
2014-05-21

    乐清观察

    S

    hiping

    ■王庆峰

    自本报5月7日刊发《“后备厢的小书架”请你来捐书》一文后,陆续有市民打来电话咨询、报名。(5月20日《乐清日报》)

    我们常说,人们的成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经验式的,随着年龄增长,人的阅历更多,就会变得越来越成熟;一种是阅读式的,当我们未曾经历过的问题,可以于书中觅到答案时,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正如笛卡尔所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当我们开始阅读、开始思考,就意味着开始另一种成长。

    为什么要阅读呢?从长远来说,阅读是为了启发思考、祛魅求智,是为让人寻觅到感知和把握幸福的能力。从近处说,阅读有利于智力发育,让人变得更加谨慎、理性,世俗点的话还有助于找到一个好工作。所以,我基本上没看到过有人激烈地排斥阅读,即使是目不识丁的乡野之人,也多会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但是迄今为止,我们也要承认,以“祛魅求智”为目标的阅读启蒙,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是不见踪影的;与此相对的,是拿文凭、找工作的更加现实的标的。但是,即便我们退到后面这个框架中来看,现实图景也是令人失望的——不是经常有调查表明,我们的阅读水准和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吗;为什么我们一边鼓吹“热爱阅读”,却常常在碎片化时间中耽溺于娱乐和满足呢?

    当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恰恰是因为我们是不阅读的。阅读不是庸常,也不是习惯,更不是生活的一种;然而,它被标榜成了品味、趣味,或者能够鄙视他人的资本和条件。所以,当我们看到“捐书”这样的活动时,首先不是感喟他人的善良,而要疑问捐书的前提,是真的无书可读吗,亦或是阅读根本没被重视?

    市场经济的年代,阅读的成本并不是那么难以消化,一百多块钱订一年的杂志、书刊,一顿饭的钱可以买一大堆书,这不是什么难以计量的算术题。所以,当人们抱怨没钱买书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买不起,而是因为没有阅读习惯。同样的,一家以务工家庭儿童为主的学校,即使掏不起钱买书籍是可能的,但绝不意味着阅读习惯的问题可以被忽视。

    有善良的人愿意来赠书、送书,这是一种好现象,我们也支持这种能够造成更大范围的知识流通的方式。但我们也很想知道,书目的缺口究竟有多大,学校有没有能力担负起阅读需求?当学校喊穷、把自己置于道德立场中的时候,我们很想知道,这种对于阅读需求的不能满足,真的是因为力所不逮,还是缺乏根本性重视? (作者为研究生)

    “赠书捐书”中的阅读习惯是真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时评 00005 “赠书捐书”中的阅读习惯是真问题 2014-5-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