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朴 近二十年前,我曾在仙桥所在之仙溪镇生活多年,闻说仙桥奇异之种种,数度萌生登桥一探究竟之念想,但未曾去过,留下一个不小的遗憾,一直藏于心头。 五一假日登顶寻桥纯属临时起意。一干在仙溪工作过的老同事趁着放假携妻带子故地重游,酒酣耳热之后,大家纷说过去的陈年旧事,有激动,有遗憾,时而争论,时而大笑。不知谁心血来潮,说今天既已到石碧岩,不妨一登仙人桥,两村相距甚近,又听说上山路况改善明显。于是借着酒兴,大家思想高度统一,女人孩子共计二十余人,一个不落一同上山。 石碧岩到蔡家岭只三五分钟车程,始一下车,抬头上望,但见苍翠山巅,一石桥横空,直薄云霄,空灵险绝,即为仙桥。峥嵘诱人,轩峻催发。一干人急不可耐由碇步穿水,直奔仙亭山,果然如人所说,路况很好,均为水泥石阶,于是拾级而上,还是暮春时节,一路鸟语花香,竹径通幽。 大约半个钟头,远远地就望见了山腰的仙人洞,里面传出一片嘈杂的鼓乐声,一阵接一阵,一阵紧一阵,不由寻思,既为仙境怎会有如此混乱之音,应与呜呜洞箫、悠悠笛声般配才对。将至洞口,鼓乐声更密,中间还夹杂着高亢人声,仿佛漫山遍野都被惊动。洞倒有几分神奇,好似在千仞直壁底部镂空雕刻而成,洞内深邃宽敞,由内视外青山如黛、仙溪环绕,洞顶有水珠始终不疾不慢向下滴落,在洞内汇集从两槽不停外溢之清流,不禁品尝,果然清凉甘甜。 洞内人来人往,都为信男善女,有道士模样人物在念念有词,地上、桌上都是吃的、喝的,还有各色供品胡乱堆放,一住持模样老伯说晚上还可留宿,另有麻将牌桌提供云云,如此只一会儿,就感觉耳根发痒。还好我们只在此处停留片刻,便又重新上路。 仙人洞向东渐为土路石阶,且多为杂草所覆盖、落英所淹没,鼓乐声已渐远,林木者渐显幽深,不时还有蜥蜴从草丛中旁若无人地窜出,好似要给这批不速之客一个下马威,惊得孩子们一片尖叫。不知不觉间,二十来人已逐渐分散成若干小组,女人们疲态初现,男人们则意犹未尽争论着过去的陈谷皮烂芝麻小事,小不点们仍不知疲倦,不停地问这问那,像叽叽喳喳的小鸟,拂去了女人们的疲倦…… 不知走过了多少的路,也不知转过了多少的弯,那个好似就在眼前的仙桥好像在跟你玩捉迷藏,踪迹全无。再往前走,福溪甸岭岗脚村已遥遥在望,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声:“我们是不是走过头了,刚才有一小道循山背往上好像是正道。”闻之不禁心虚,因为我在前面带路,却也是第一次走,认为大致是朝这个方向。于是将功补过,立即调头按纠正方向折返,沿山背往上攀爬,我仍在前面。又走了很长一段路,仙桥还是人间蒸发一般,没有一点蛛丝马迹,这时已是下午四点,再走下去怕是下不了山,于是我建议大部队原地待命,我再试着走一段路看看。由于是山背,阳光几无,再加上草木茂盛、路径荒凉,一种幽暗凉飕的惊惧袭上心头,让人背脊发冷,可是直觉仙桥就在前面,于是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就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一缕金色阳光穿林而入,凭感觉,万千辛苦寻找的仙桥就在眼前,就在我要疾步向前投入仙桥拥抱的时候,手机响了,大部队怕天暗要撤离,于是只好悻悻回头。 下山时经过龙虎门,不经意间不知谁抬头仰望,只见仙桥就在上方不远处,大家惊呼,原来“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则在那怨叹,如果让我再走百余步,此刻我们早已登斯桥“一览众山小,放眼看人间”。不过还好,虽未登顶,却也已近距离凝望,虽未过一会仙人瘾,却也有了一种隐隐半仙感觉。 寻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