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省三好生”引领多元评价落实 ■雷泓霈 11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从2014年起,浙江中小学将不再评选省级“三好学生”。这是记者日前从浙江省教育部门获悉的。 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准是身体好、品德好、学习好。这种标准曾经对专业化人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可当下,人才标准早就呈现了多元化、创造性,苛刻的企业还将心理素养、挫折商以及情商纳入了考评范围。如果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还停留在“又红又专”的单一层面,恐怕就赶不上这种新观念了。 所以,当下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整和转向,教育评价必须从单一化的考评标准中走出来,而给予孩子多元化的肯定和鼓励,针对孩子的强势智慧、个性能力、独特的闪光点,积极鼓舞,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肯定,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强势智慧。这才是教育最大的责任。 有些地方进行的教育改革,将“三好生”评选改为“多好生”评选。注重个性化关照,注重让所有孩子得到尊重和发展,很有借鉴价值。浙江省通过取消省级“三好生”的评选,没有了权威性的单一化的省级评价,也正是对这种多元评价的积极助推。 这种多元评价已是一种国际化教育评价标准,比如美国优秀中小学生的评选标准包括:考勤、学习成绩、组织和活动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尊重他人等等。每学年结束时参加家长会,总看到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奖状,空手而归的寥寥无几。学习方面的,有“成绩优秀奖”、“单科状元奖”、“总成绩第一奖”等等。文艺、体育好的,代表学校去参加校际间的各种比赛,就能获得各种奖。如果孩子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能获得“最突出义工奖”。即使你没有什么突出表现,但一学年下来没有缺过一堂课,也能获得个“全勤奖”。 借鉴浙江省取消“省三好生”的做法吧,放开评价标准,让孩子得到更多自由、多趣、创造性发展,让所有孩子都能得到个性发展、展现锋芒的机会,这才是对多元评价、创造型人格的积极落实。 (作者为公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