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乐清版《爸爸去哪儿》点个赞 ■王庆峰 11月23日,乐清100名家长和宝贝踏上了去黄岩两岸3O营地亲子游的旅途。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活动中有一半爸爸的身影,许多爸爸是首次单独陪同孩子出行。据悉,这是中国乐清网与乐清驴游户外联合举办的乐清版《爸爸去哪儿》活动第一季。 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掀起一系列反思家庭、父爱角色的热潮。舆论还在不断推进,而越来越多的亲子节目也正在酝酿、展出,乐清版本的《爸爸去哪儿》,正是此类活动中的一项。对此,有人点赞,有人不满,然而议论纷纷间,众人对父亲角色的重新关注,却慢慢被摆上台面。 毫无疑问,跟进《爸爸去哪儿》,必会招致这样的疑问:是不是盲目跟风,间或为利益驱动?是否贬低父爱,让感情沦为秀场?以娱乐化的形式重构家庭,是否有娱乐至死的嫌疑呢?这些问题都需要回答,而且很难有标准答案,就像我们看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一样,它肤浅、娱乐、表象,然而透过心理学、社会学解读等,它同时具备严肃、科普、深刻的其他元素。 至少对于笔者而言,无法回答这到底有没有利益因素,有没有作秀嫌疑。即便有这些因素在,笔者也依然要给乐清版《爸爸去哪儿》点个赞。因为穿过这些争议,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爸爸与孩子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对一个社会议题的关注: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文化观念,父亲角色大都在于权威塑造;受制于男女分工,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严重缺位;在对家庭教育的追问反思中,父亲们统统被忽略了。 所以,我们关注到爸爸这个元素,实际上也是趋向于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这个问题。也许给孩子做饭、陪孩子做游戏,确实有计划性、准备性,然而正所谓每一个潜意识中都能分析性格,爸爸们融入了社交、有了参照物,反而才会反思自己——别的爸爸怎么沟通,他的孩子怎么不哭?而缺少对照下的自我反思,是父权家庭中一直很欠缺的元素,这一点我们难道能否认吗? 我们习惯于被生活设定成“爸爸”的角色,如今要逆转过来,想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孩子的朋友,我们怎样去设定生活。鲁迅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们怎样做父亲》,他提及大多数中国父亲只会做孩子的父亲,不会做人的父亲;多少年后,我们同样在原地,面对这个问题没法给出答案,甚至我们都已经忽略了这个问题。 对于怎样做爸爸,我们也没办法给出标准答案。我们之所以建议爸爸们在一起,是因为可以从中重申几个问题:爸爸们要学会沟通、学会反思,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角色问题。所以,对于笔者而言,乐清版本的“爸爸去哪儿”只是形式问题,而不是是非问题,关注这些包装背后的本质,才有真理和对错,才有振聋发聩的反思和进步。 (作者为研究生) 作者 佚名(请漫画作者与本版编辑联系,以便奉上稿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