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听 现当代文学史上,很有一些大师当年做过中学国文教师,比如朱自清、汪曾祺等等。 我一直很想知晓他们的语文教学思想。在汪曾祺的小说《徙》中,出现了一位民国中学语文教员北溟先生高鹏。他是废科举前一年的秀才,后来颇不容易才得了一份小学教员的工作,“高先生看来是个冷面寡情的人,其实不是这样,只是对他得意的学生的喜爱不形于色,不像有些婆婆妈妈的教员,时常摸着学生的头,拉着他的手,满脸含笑,问长问短。他只是把他的热情倾注在教学之中。”后来被聘为初一到初三的国文教员。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目的,是把文章写通。学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和不好处,发下去由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间互相改;交上来,他再改一遍,加总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誊一遍,留起来;要学生随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 我怀疑在这篇小说里,汪曾祺泄漏了许多他自己求学的经历,以及日后他本人教书的经历。至于高北溟先生所实践的国文教学,借用大卫·凯普什教授的评价,“一切至今还不算过时”。 岂止还不算过时!对照今日那批只会照着教科书和参考书照本宣科的中学语文教师,高北溟老师不止领先了一大步! 现在热衷的是集体备课和狂印习题,高北溟老师倘若还在县立中学教语文,恐怕要被调到资料室或阅览室去发挥余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