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欣 文/图
大概在十余年前,我开始走访古牌坊,当时还在杭州工作,只在周末和节假日来乐清,对乐清古牌坊的资料收集主要来自网络论坛,只零星走访了名气比较大的如南閤牌楼群、北閤双牌坊等。机缘巧合,温州市文广新局、温州市文物局和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织编写《温州古牌坊》一书,我有幸作为副主编全程参与,并跟随相关工作人员跑遍了全温州,走访和拍摄了温州全境几乎所有的古牌坊,其中也包括了乐清的。
在收集乐清古牌坊资料时有注意到淡溪的龙顺村有一座节孝坊,问询了当时乐清文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在淡溪水库公路边,具体位置说不是很清楚,只说位置又有搬迁。那年夏日某天,好像要去岭底妻子老家办什么事情,碰巧芙蓉至岭底的公路因台风后塌方,使得去岭底需要绕道淡溪走水库边,于是乎冥冥中的缘分,在淡溪水库边遇见了龙顺村节孝坊。停好车,从各个角度拍了照。因修水库,节孝坊迁至这水库边一角。没有了村落的映衬,与周围显得格格不入,相比北閤双牌坊,它是那么的简单,仅单间,没有装饰那些精美的石雕。
潘氏节孝坊,原位于龙顺村,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2007年迁建至淡溪水库边并做局部维修。牌坊为两柱单间一楼,仿木石构建筑,两柱前后置抱鼓石,下设条石台基。明间设下枋、额枋、定盘枋。下枋上置额枋,额枋正面中间刻“旌节”两个大字。右侧竖刻“抚宪谭/藩宪德/府宪张/钦同知衔署温/州府乐清县正/堂加六级郭/特授浙江温州府/乐清县儒学正、副/堂加三级记录/五次周、王”。左侧竖刻“清儒士薛年试妻/潘氏之门/国学生/男允答率孙/从囗/从萱/从华/仝立”“大清光绪十年/岁舍开逢…/…阳月吉旦立”等文字。额枋反面中间刻“钦旌节孝”四个大字。两柱上端置蹲狮。定盘枋上置圣旨碑一块,圣旨碑两面均有雕刻,饰双升龙纹。碑上置一歇山顶楼阁,楼阁整体为新修,屋脊左右设鸱吻。楼阁左右两侧置一花板,分别雕饰花卉。
从额枋右侧文字可知当时请旨建坊的各级官员,抚宪、藩宪、府宪、乐清正堂和乐清儒学正堂等。抚宪是姓谭的。抚宪是巡抚的尊称,巡抚是负责一个省份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的地方官职,下属对巡抚的尊称“抚宪”,体现了对这一职位的尊重与敬畏。查询了相关资料,符合时间的浙江巡抚为谭钟麟。谭钟麟,湖南茶陵人,是清末的一位重要人物。咸丰六年(1856)进士,同治十年(1871)由陕甘总督左宗棠奏准调入陕西,出任陕西布政使。光绪元年(1875)授陕西巡抚。五年(1879)秋任浙江巡抚,加兵部尚书衔。七年调任陕甘总督。十四年(1888)以目疾开缺回籍养病。十七年(1891)春奉旨入京,以尚书衔补吏部左侍郎,后历任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闽浙总督、四川总督等职。二十年(1894)加赏太子少保衔。二十一年(1895)春调任两广总督,残酷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乙未广州起义。二十五年(1899),上谕令谭钟麟赴北京觐见,次年实授两广总督。三十一年(1905)逝世,终年83岁,谥文勤。
藩宪是姓德的。藩宪就是藩台,是对布政使的尊称,主要负责一省的财政和民政工作。查了相关资料,符合时间且姓德的布政使为德馨。德馨,满族镶红旗人,姓富察氏,字晓峰。生员出身。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临江知府、吉安知府、饶州知府、南昌知府、江苏按察使、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光绪七年(1881)任浙江巡抚,光绪十年(1884)以浙江按察使受知遇于彭玉麟,荐擢为江西巡抚。后免职。戊戌政变后起复为副都统,未至而卒。
府宪是姓张的。府宪是对知府的别称。亦查了相关资料,符合这个时间的温州知府为张盛藻。张盛藻,字素君,号春陔。湖北枝江县人,道光丁酉科拔贡,庚戌进士,历任户部员外郎,补授江南道御史,光绪五年任温州知府。有《笠杖集》《三雁纪游》,是《红楼梦》传播的重要功臣,其收藏刊刻的戏曲《梅花梦传奇》后被鲁迅先生称道。
乐清县正堂是姓郭的。乐清县正堂就是知县。查询了光绪《乐清县志》,符合年份的知县为郭文垲。《志》载:“郭文垲,江南长洲生员。光绪七年署。”从志书知郭文垲暂署知县为光绪七年,而建坊时间为光绪十年,如此看来请旨建坊的时间和实际建坊的时间有个时间差。儒学正、副堂也就是教谕,可惜光绪《乐清县志》上这个时间段无记载。
又依据额枋左侧文字可知,此坊是为儒士薛年试妻潘氏而立,立坊的时间是光绪十年(1884)。查询了光绪《乐清县志》,在邑东请旌妇女姓氏里有录,内容是:“薛年试妻潘氏,居龙顺溪,光绪五年请旌”。从《志》记载看,请旨的时间是光绪五年,这样跟左侧文字中的那些官员的任期是对得上的。薛年试,据2010年版《淡溪镇志》讲其是清道光间从军病亡的,而潘氏年青矢志守节43年,至71岁无疾而终。
2010年版《淡溪镇志》牌坊古墓记载,淡溪境内原有古牌坊七座,现今仅存潘氏节孝坊,着实难得。潘氏节孝坊保存基本完整,圣旨碑等细部雕刻精美,虽结构较简单,但坊上记录文字清晰,它对于了解清代乐清地区的民风民俗和研究淡溪地区的宗族文化、牌坊建筑特点等提供了珍贵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