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雨图。周方德 作
暮春三月正谷雨■王常权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唯一将物候、时令与农事紧密对应的节气。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正是万物生长的最佳时节。
作为一个含义如此丰富的节气,谷雨时节有时也很尴尬。及时暮春回望,人们回头审视自己可曾辜负春光,风气抓住春天的尾巴,再赏一回春天的美景;另一面又迎接了立夏的到来,人们以饱满的精神,以更好的自己迎接夏天。
2025年的谷雨节气在4月20日,如果用农历的方式表述,乙巳年的三月廿三寅时,确切地按交节时间来,是在凌晨3时56分迎来谷雨。
一
有道是“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极利于农作物中谷类作物的生长。有意思的是,此时江南地区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恰好此时的雨水也较多,每年的第一场大雨一般就出现于此时,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的苗期生长有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中,自雨水候,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中国人认为,“雨生百谷”,此时最重要的物候之一就是布谷鸟开始唱歌,它的叫声既是“布谷布谷”,人们听起来就又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先民因此称此时节为“谷雨”。
谷雨“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为戴胜降于桑。说的是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浮萍不仅是一味中药,能宣散风热,更有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兴寄。中国人几乎都了然于“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意义,也因此对浮萍漂泊无定而感慨过人生的变化无常。年轻的天才王勃写过名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同样年轻的的天才纳兰性德则说过“浮萍漂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对谷雨节气的物候,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布谷鸟。布谷鸟还有杜鹃、子规,催归、杜宇等名字。在民间传说中,每到春天,就飞来提醒他那些游玩在外的百姓“快快布谷,快快布谷”,以至于嘴巴啼叫得流出血来,洒在地上染遍了山坡,花吸收后成为红艳的杜鹃花。
可以说,清明时节是杨花飘絮的时候,谷雨时节则是布谷鸟急切催促的时候。李白有诗“杨花落尽子规啼”。对这个人类的朋友,中国人移情而寄托了无限的凄切、哀伤,李商隐写过“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秦观写过“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写过“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当然,还有更积极的人生姿态,如王令的名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更有伸展的人生坐标,如王维的名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至于戴胜鸟降于桑树,在中国生活里也是一件大事。几千年前,中国的先民就栽桑养蚕,可谓文明史上极为伟大的发现。古史上有伏羲“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中国人最早利用蚕丝,桑蚕是中国农业结构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是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两千年前的思想家如孟子等人对民生问题进行切实设计时,蚕桑是其中应有之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中国的先民独享丝绸三四千年之久,直到公元前后外传。罗马人知道丝绸据说是在卡莱战役中,在太阳底下对手举起的丝绸旗帜晃得他们以为天外来物而大惊失色。罗马人一度以黄金换丝绸,罗马元老院一度禁止穿绸衣,丝绸衣服被认为是颓废和不道德的。中国的丝绸贸易,将古代的亚洲、欧洲其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又像是一条彩带联结了大半个地球,它以最轻、最柔软的质地征服东西方人。
二
上文提到谷雨节气的地位有点尴尬,是说谷雨作为典型的承上启下的节气,很多物象都是前后节气的延续。比如在谷雨时节看梧桐。
梧桐是属于清明的物象,清明三候里的一候是“桐始华”,也就是说在清明节气所统辖的十五天里,第一个五天里会见到桐树开始开花。但桐树最好看的时候是在谷雨。
桐树在中国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桐树既是观赏类树木,又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但更重要的是与文化相关联。《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就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最早记载。
在中国人眼里,梧桐是吉祥的象征。《庄子》里说:“夫鹓鸽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杜甫有名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梧桐是人格独立的象征,潘臻有诗:“亭亭独自傲霜风,不与寻常桃李同。圣世工师求木久,峄阳犹自有孤桐。”
桐树的孤傲意味,使国人以其做乐器,梧桐很早就与古琴的清声联系在一起。《毛诗名物解》称其“坚实为上、虚柔为下”“其性虚以柔,故能受声以琴瑟”。梧桐因此好像自身也成了一件乐器。春日所萌嫩叶,儿童将它卷为角可吹出声音。至夏日树上会有凝脂滴落,称为“梧桐泪”。桐荫中雨滴疏声,风吹籁鸣,树好像自身都成微妙共鸣。晚唐诗人聂夷说:“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澹泊听,声在无声中”,最耐琢磨。
朱伟在《桐花风软管弦清》里写:
关于梧桐,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是“魁梧”。“魁”最早意思是勺子,引申为头、首,再引申为壮伟。梧桐两字分拆,应该先有桐再有梧桐,桐是“荣”,“荣”最原始意思应该是繁茂。梧桐每年结子,那子起先成对结在荚中。到后来荚绽为五片,每片如箕,那箕就如勺子。
言梧桐而壮伟,大约首先是因为它长得直、长得高,所谓“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梧”与“魁”相聚,有“梧岸”之称,江淹的“左览苍梧,右睨邓林,崩石梧岸”很有气势,但实际梧桐从气质上魁伟不到那种程度。古人进一步夸张的原因,我想是因为青桐有高洁貌——皮清如翠,叶缺如花,妍雅而华净。按古人说法,就是“桐枝濡毳(音‘翠’)而又空中,须成气而后华。”
梧桐因凤凰而县贵。在《庄子·秋水》中,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诗经》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两句便将桐华凤舞对应起来。其实在《诗经》之前,它的命名已经给予了身份——古人称“松柏冬茂,阴木也;梧桐春荣,阳木也”。不仅是“阳木”,而且凤凰喜好它内在的润泽——润泽成“理细而性紧”,勾引凤凰来仪。
谷雨节气另一个看点是牡丹。谷雨总是伴随着牡丹盛开,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
还一个看点是春茶。跟清明前出产的茶称为“明前茶”相似,雨前茶就是谷雨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谷雨茶与明前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包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游味鲜活,香气怡人。明代文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时节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极佳,所以谷雨品新茶,相沿成习。
这个时候选择去雁荡、雁湖等地的茶区,可以喝到上好的春茶。而关于品茗,在中国文化里也是一门大学问,君子以同而异,在喝茶一事上的享受正是如此微妙地同中有异。章玄应有诗《谢洁庵上人惠新茶》:“雁山春茗味通仙,恰在清明谷雨前。珍重露芽分御品,摩挲石鼎试新泉。玉川谩逐清风云,顾渚空将紫笋传。却笑平生陆鸿渐,暮年翻著毁茶篇。”觉得他将“茶圣”陆羽取笑了一番,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那么,对积极投入生活的君子来说,在谷雨节气里应该有何作为呢?先哲对归妹时空观察后说,君子以永终知敝。就是说,君子要懂得天长地久,有始有终,要懂得敝坏之理。当然,谷雨节气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南北朝时期的丘迟写过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一个令人左顾右盼的季节,民谚有“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芍药打头,牡丹修脚”等说法,即是形容这一节气百花盛开的春色。睽卦时空紧接着归妹时空出现在谷雨时节,这是睽视、读取大自然、阅尽春色的好时光,后来的“世界读书日”正好定在这一时空。先哲对睽卦时空的系辞是,君子以同而异。君子在相同的事物里能见出微妙的差异,君子也应当和而不流,特立独行。即同为纷繁的世界中之一员,而异于他者之持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