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与朱镜宙 2025年01月10日  

  晚年朱镜宙。

  章太炎题赠朱镜宙“咏莪堂”。

  章太炎与朱镜宙

  ■华 强

  章太炎是民国时期公认的革命家和学问家,朱镜宙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活跃的人物、南社社员、南洋华侨史专家、民国报人。1924年,朱镜宙成为章太炎的三女婿。比较章太炎与朱镜宙经历,翁婿两人有许多共同的亮点。两人皆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活动家,革命志趣相投,曾经为孙中山的护法运动效力。两人皆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为宣传革命不遗余力。两人皆熟读经书、潜心习佛,甚至愿意以身许佛。

  章太炎择婿

  章太炎因为言行怪异,许多人称他为“疯子”,余杭竟然没有人愿意将女儿许配给他。1892年,章太炎奉命成婚,夫人王氏是他母亲的陪嫁丫头。王氏为章太炎生育3个女儿,1903年病故。

  章太炎原配王氏病故后,鳏居多年。孙中山的秘书长张通典让女儿张默君牵线搭桥,将汤国梨介绍给章太炎。汤国梨说:“我是浙江吴兴乌镇人。在1913年30岁时,由上海务本女校同学张默君的父亲、同盟会员张伯绳(纯)先生介绍,与章太炎结婚的。”

  汤国梨(1883—1980),字志莹,号影观,出生在浙江乌镇的一个蚕桑之家,是一个女权活动家。汤国梨1907年从上海务本女学师范科毕业后返回浙江,先后任吴兴女校舍监、老师和校长之职。武昌起义后,张默君、谈社英等人组织“女子北伐队”, 汤国梨报名参加。1912年3月16日,汤国梨和吴芝瑛、陈撷芬等各界妇女百余人发起成立“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推宋庆龄为名誉社长,提出妇女参政要求,孙中山表示支持。汤国梨以“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的名义创办了神州女学和《神州日报》。

  1913年6月15日,章太炎与汤国梨假座上海爱俪园礼堂举行新式婚礼。这一年,章太炎46岁,汤国梨30岁。直到进入洞房,汤国梨才惊讶地得知章太炎原来已经娶过妻,并且育有3个女儿。章太炎婚后与汤国梨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大德里。伉俪情深,育有两子,一名章导,一名章奇。

  章太炎的三个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却无人登门,让汤国梨坐立不安。章太炎曾经说过,要娶他女儿为妻的人必须识得女儿的名字,否则免谈。章太炎三个女儿的名字取得稀奇古怪:长女章㸚(读lǐ,就是四个‘乂’)、次女章叕(读zhuì,就是四个‘又’,“缀”的古字)、三女章㠭(读zhǎn,就是四个‘工’,“展”的古字)。这三个名字,如果她们自己不说,几乎没有人能够叫得出她们的名字。汤国梨对章太炎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章太炎有一次借宴会之机,讲了三个女儿取名的由来,此后才慢慢有人上门提亲。

  章太炎嫁女儿与众不同。大女儿出嫁那天,章太炎带着大女儿、小女儿和龚未生一起上饭馆吃饭。吃完饭,他拉着小女儿回家。小女儿问,姐姐为什么不回家?章太炎答,你姐姐随龚未生过日子去了。小女儿这才知道,刚才吃的饭是姐姐的婚宴。

  章太炎的三女婿朱镜宙是章太炎亲自选中的。朱镜宙,字铎民,乐清虹桥瑶岙村人。朱镜宙很早就参加由李大钊和王光祈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并成为南社社员。据朱镜宙回忆,民国十二年秋,朱镜宙在杭州与章太炎夫妇见面,其间汤国梨曾经询问朱镜宙家庭情形及现在职业等。令朱镜宙想不到的是,晚上汤国梨亲自送来一碗鸡蛋,说:“我看你这个青年倒还不错。先生有个三女儿,待字深闺,我想给你。你的意思如何?”朱镜宙大出意外。汤国梨对朱镜宙说:“先生终日埋头故纸堆中,对于儿女婚姻问题,向不经意。我又是晚娘。如果真的延误了,人家一定会责备我不替她留意。”朱镜宙在汤国梨陪同下到金陵女大看章㠭。章㠭陪汤国梨和朱镜宙玩了一天,朱镜宙与章㠭两情相悦,晚上便宣布订婚。朱镜宙称此为“喷射式的婚姻。它的速度,恐怕要开世界婚姻史上未有的记录。”朱镜宙认为是佛法的“宿缘”。民国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朱镜宙与章㠭在上海一品香旅社结婚。夫妻婚后居厦门鼓浪屿。朱镜宙在银行办公,章㠭在一间女子学校任教。

  章太炎与朱镜宙志同道合

  章太炎因《苏报》案名声鹊起。他为革命奔走呼号,其撰写的《訄书》享誉海内外,被誉为辛亥革命的三大领袖之一。朱镜宙最早知道章太炎并接受他的影响,是通过《苏报》这个阵地。当时的朱镜宙是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的学生。《苏报》宣传民主,朱镜宙对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言论非常赞同。

  辛亥革命爆发,朱镜宙联络同学群起响应,在《全浙公报》上撰文鼓动青年参军,文章发表后,一星期内学生报名参军者竟达千余人。朱镜宙自己也毅然决然投笔从戎,在杭州南星桥八十二标第三队担任文书并加入同盟会。

  1917年8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章太炎担任护法军政府的秘书长,朱镜宙则担任军政府参议。章太炎与朱镜宙的正式交往应在此时。

  1918年12月,朱镜宙撰写了《民国政制改造论》,这是朱镜宙的处女作。这部著作笔锋犀利,显示了朱镜宙对政坛的洞察力与穿透力,给章太炎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引起军政府要员的关注。非常国会众议院议长吴景濂、内政总长孙洪伊、军政府参议、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童杭时及赵世钰等四人为《民国政制改造论》作序,财政总长唐绍仪题词“思深虑远”。

  1919年秋,朱镜宙撰写《南洋群岛──英属之部》(后更名为《英属马来半岛》),“该书在总论后下分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马来属邦3编,不仅详尽记载了各地区的沿革、气候、人口、政府、财政、物产、交通等情况,而且还以造船业、种植业、华侨从业人口所占比例等角度,着重叙述了华侨对南洋的贡献,包括华侨汉语教育的沿革和发展状况。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之题写书名,章炳麟和黄郛为之作序,浙江省都督卢永祥出资印行。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见书后,曾专门召见朱镜宙垂问南洋华侨情形甚详,并赠其3000元勉其为国努力。”

  章太炎一生与书报结缘,他一生主编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杂志凡15种:《时务报》《经世报》《实学报》《译书公会报》《昌言报》《台湾日日新报》《苏报》《民报》《国粹学报》《亚东时报》《学林》《大共和日报》《教育今语》《华国》《制言》。

  巧合的是朱镜宙一生也与书报结缘。朱镜宙学生时代曾经筹备出版《自由报》《民铎报》未果,后来自组《天钟报》,从此开始了八年的革命报人生涯。二次革命失败后,《天钟报》遭查封。1914年6月,朱镜宙创办《天声报》,担任主笔。次年,朱镜宙因鼓吹革命被捕,关押五天后释放。朱镜宙出狱后赴上海,与张季鸾等联办《民信报》,参与倒袁活动。袁世凯去世后,《民信报》停刊,朱镜宙应聘《民苏报》主编。1918年12月,朱镜宙担任新加坡《国民日报》总编辑。朱镜宙为《国民日报》撰写社论,呼吁海外华侨团结在大中华民族旗帜之下。1919年8月,《国民日报》停刊。朱镜宙后来担任福建中国银行副行长、厦门大学法科政治系教授、北伐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需处副处长、中央银行国库部副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秘书、甘肃省财政厅长兼禁烟局长、陕西省财政厅长和川康区税务局长等职。

  翁婿以身许佛

  章太炎与朱镜宙不仅在革命道路上志同道合,两人对佛学潜心研究、出神入化,竟然到了以身相许的地步。

  1897年,章太炎在夏曾佑的影响下,曾经翻阅过《法华》《涅槃》《华严》等经书,章太炎自己说只是“略涉”“不能深也”。此时的章太炎只是在佛门外徘徊,并没有进入佛学殿堂。

  章太炎系统研究佛学,系身陷牢狱之时。章太炎因《苏报》案入狱后,曾经向狱警借书以打发时光,狱警拿给章太炎一些佛经。判刑以后,章太炎在狱中先后阅读了《瑜伽师地论》《因明入正理论》《成唯识论》等。章太炎托友人罗致佛典并开始晨夜研诵。他阅读佛经后觉得渐渐入港,开始缓慢地步入佛学的殿堂。在阅读《因明入正理论》时,他对邹容说,读了这部佛经,可以解你三年之忧。章太炎在狱中研究佛学,其思想获得了一次升华。章太炎将佛学作为经世的武器。他不仅品味把玩佛典,而且与西方哲学相沟通。他以西方哲学对校、诠释佛学繁难名相,以佛学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在大墙里进行哲学革命,营造属于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章太炎自己总结说,30岁左右的时候开始阅读佛经,然不求甚解,“未有所专精也”。上海西牢三年,他开始投入大乘佛教的怀抱。他认为,佛学的玄言远远高出诸子,高出儒学。与当年撰写《訄书》相比较,他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章太炎从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中走出来,渐渐成为一个唯心主义者。出狱以后,他广求佛典,深入探讨法相唯识义理,以佛解庄,以庄、佛证孔,对人类理论思维进行系统反思。在章太炎的哲学革命中,章太炎先后发表了《建立宗教论》《无神论》《人无我论》《俱分进化论》《国故论衡》《诸子略说》等一系列重要哲学论文以及他自诩为“千六百年未有等匹”的“一字千金”之作——《齐物论释》,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相唯识哲学。在东京留日学生举行的欢迎会上,章太炎发表演讲说,在联系到佛学的时候,他说:“佛教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人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朱镜宙对佛学的感悟较晚。朱镜宙曾经记载章太炎在玉佛寺谈经一事,当时他尚站在佛学殿堂的门槛之外。一天,谛闲法师在上海戈登路玉佛寺开讲《楞严经》,朱镜宙邀章太炎同去。谈及佛法,谛闲法师是黄岩人,章太炎是余杭人,两人乡音甚重。朱镜宙能够听懂两人方言,但由于自己对佛法一窍不通,只好让二老笔谈。朱镜宙记录了两人的笔语。

  章太炎发问:“鄙意:一心正趣真如,是一切菩萨所同。其特别志愿,引人入道者,是一切菩萨所异。因此,知儒佛之不同,只在引人入道之处;其一心正趣真如,本无不同。孔子无意(无意概),无必(无恒审思量),无固(无我执法执),无我(无人我法我),此处与佛法全同。但自孔子以后,儒家从无能知此者。子思、孟子,俱是天乘。子思称:‘天命之谓性。’即婆罗门见解。孟子称:‘万物皆备于我矣。’此语正是主张神我,即数论见解。后来宋儒高者,总不出‘神我’之见。婆罗门,近称‘吠檀多’哲学,欧美人甚信之;盖同一天乘,婆罗门是色界天,基督教是欲界天也。大梵天主,在佛法中,是禅色界。大氐天乘,总不能伏除‘我慢’;所以孟子甚傲。宋儒亦傲。”

  谛闲法师答语:“其能趣之心固同,所趣之如,未免有浅深之异。唯在相边说,未在性上谈。”“落第二念,就不克趣真。”

  朱镜宙记:“谛闲老法师,是当代天台宗泰斗;章太炎先生,是当代国学大师。真够得上说:‘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他们的会见,值得大书特书。”章太炎与谛闲老法师相见时关于佛学的对话,显然对朱镜宙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以后,朱镜宙开始潜心习佛。

  不可思议的是,翁婿两人对佛学的痴迷竟然到了以身相许的程度。章太炎最初萌发出家的念头是在《民报》受挫以后,计划出家的地方是遥远的印度。为了筹集到印度出家的路费,章太炎曾经异想天开地向张之洞、端方借钱,1907年9月,章太炎致函张之洞,信中承诺“若助以巨金,则彼于政治问题,不复闻问并辞谢《民报》编辑。”为了能借到钱,章太炎作出了“不复闻问”政治问题和“辞谢《民报》编辑”的承诺。12月24日,章太炎在《民报》第18号发表启事:“本社总编辑人章君炳麟因脑病忽作,不能用心,顷已辞职”。章太炎表示“不复闻问”政治和“辞谢《民报》编辑”,说明这笔款不是用之于革命。章太炎向端方借钱,其动议者是刘师培。刘师培得知章太炎要到印度出家却缺少旅费,对章太炎说,何不向端方借钱作旅费,我知道他那里有一笔钱专门用于学术资助。刘师培为此专门致端方函,请求端方给予章太炎一笔资助,满足章到印度求经参佛的心愿。“以彼苦身励行,重于言诺,往印以后,决不至于有负于明公”。端方对于章太炎的求告信及刘师培的密信均无动于衷。

  章太炎第一次出家的念头因路费无着而被迫撤销。章太炎第二次出家在护法运动失败后。章太炎追随孙中山护法,从上海到广州,再到西南,最后的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1918年6月13日,向来我行我素的章太炎竟然步入峨眉山一寺院受戒,表示今后不再参与世事。章太炎受戒后,心情似乎好了一些,随即离开四川东下,于10月11日到达上海。章太炎两次出家未果,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离世10年后,他的女婿竟然完成了他的夙愿。

  朱镜宙习佛后,对佛学颇有心得。朱镜宙先后撰写《英属马来半岛》《民国政制改造论》《五乘佛法与中国文化》《维摩室誊语》《思过斋丛话》《梦痕记》《金刚经手释本》等十多部专著,其中不乏佛学著作,其《五乘佛法与中国文化》等四部书被“中华大典”宗教类收录。以上著作后结集为《咏莪堂全集》。

  抗日战争时期,朱镜宙因长期失眠,身体虚弱。导致朱镜宙萌发出家的诱因是朱镜宙在重庆长安寺造访太虚大师,大师以《金刚经》一部相赠。朱镜宙“读经后深有感悟,伏案流涕,不能自己”。对佛学的领悟,让朱镜宙开始考虑出家的问题。经过数年思考,朱镜宙决定脱离凡尘。抗战胜利后,朱镜宙回乡料理琐碎事务,为出家做准备。朱镜宙专程到苏州章太炎故居,在章太炎墓前祭告,表示出家决心已定。朱镜宙遁入空门前,曾经撰写《章太炎先生轶事》一文,发表于1946年11月出版的《文教丛刊》,回忆了章太炎一生的革命活动和治学经过。此文后收入《咏莪堂随笔》。对凡事了无牵挂的朱镜宙赴广东南华山皈依佛门,随侍虚云老和尚,“称居士,法名宽镜,法号佛显,穿圆领衣,与众僧同食宿”,从事佛教文化的研究和弘扬。章太炎二度出家皆落空的夙愿竟然由他的三女婿朱镜宙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