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屋 2023年06月28日  
  ■黄小双

  老屋,魂牵梦萦,时时的安暖记忆深处总满溢不舍的遗忘,老屋,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

  老屋共有五间,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俗称“三间两披舍”,是典型的五间屋,由上间、正间、轩间构成,上间是共用的场所。

  老屋的墙是由石头垒成的,墙很厚,分内墙与外墙,石头有大有小,有尖有圆,师傅根据石头的不同,因势垒砌,大石头中间塞着小石头,石头与石头之间留有缝隙,内墙与外墙合二为一,一般内墙的缝隙会用黄金泥将其抹平,石头墙可以上百年不倒。除外墙体是石头垒成外,老屋的房子里面全部是木结构,木栋梁、木柱子、木板墙、木门、木窗等。

  建一座五间屋首先要搭好框架,就是每一根柱子与柱子的距离、梁与柱子的距离等,木工老师整体概算完成后,柱子之间的间隔与高度的误差不足两毫米。每一根柱子下面就是一个石磉子,石磉子一般在15至30厘米,磉子的大小由栋柱的大小而定,七间屋的,石磉子相对比较大。一般的旧房子,在磉子底下,会放一些银元、钉子等,寓意旺丁旺财,磉子一般为青石,有圆形或四方形,每一根栋柱有四个方向即前后左右都有横梁,如十字形的莲花架,横梁与栋柱相互依偎,铆隼之间环环相扣,不用一枚钉子,却能撑起整座房子。栋柱支撑起整座房子的重量。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村有“打栋柱映板障”的俗语,栋柱和板障相连,只要打在栋柱上,声音会传递到板障上。

  屋梁上面就是屋檐,屋檐分布在墙两侧,分为前檐和后檐,仿佛“人”字两撇,又像鸟儿双翼,沧桑而灵动,轻盈而厚重。檐下是阳光最先照临的地方,也是儿时最温暖的记忆。每一屋檐的青瓦,像弯弯新月紧扣,如片片蛾眉蝉联,波折成一条灰黑的项链,荡漾成一抹流动的波纹。每一道屋檐,一片青瓦抱着一片青瓦,一排青瓦挽着一排青瓦,互为表里,唇齿相依。每一年得翻一次瓦,瓦片少了及时补给,哪里有漏及时修整。

  老屋的门全是木头做的,上间的门是由八扇门组成,平时就开两扇,做喜事时,所有的门可以拆卸,门闩也是木头做的,门边有两个扣,门闩插在两个扣之间,一旦插好,千斤顶也破不了,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目的。一般大屋的上间都会摆一张长长的案台桌。上间后面就是宕头,中间还有一个谷仓,谷仓相对比较封闭,收成的季节,人们将谷存在谷仓,为了防止人偷谷,在谷仓里的谷子上面印满了一个个写着繁体“丰”字的印子。正间是住人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卧室。记忆中的正间有一层木地板,离地面20至30厘米高,窗户是带花纹的木窗,有两扇,可以推动。

  条件稍好的家庭,正间必有一张十一扇的床,这张床由十一张屏风组成,床两边各三扇屏风,背面五扇屏风,因此称“十一扇床”。床顶也是木头做的,精致的床额有葡萄藤状的雕刻,床额上雕刻着或画着许多戏出,如《姜太公钓鱼》《桃园结义》等。蚊帐是苎做的,蚊帐一放下,里面就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无论是瓦缝透过的星光或是透风的板障外吹过的寒风,全然被挡在床外,睡在这床中非常安稳。十一扇床还带有踏凳,踏凳可以睡人,也有在踏凳上放马桶的。边上可以放一条凳,有了这张床,吃喝拉撒都可以在这里搞定。当然,十一扇床也有缺点,三面屏风围住不透风,一到夏天就非常闷热,且做这样一张床时,花费的工时比较大,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后来,十一扇床越来越少,被赤栾床代替,屏风已变成了小木柱,四条小木柱立在床的四个角,比起笨重的十一扇床,整张床改良了很多。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了两边一高一低的木板床和两边是铁架子的铁床,再到现代的席梦思床,从床的演变就可看出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