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重午(柳市方言,即端午)佳节的氛围,又弥漫乡间。迈步街头,时闻粽香扑鼻,端午情意之浓顿时涌上心田。
昔时家家户户忙于包粽子的欢乐场景,现时已不常见,媳妇们大多不谙包粽子之术,取而代之的是摊头、店面购买,各色粽子任你选挑,买多买少,随你的便。现代生活,大家都在奔忙,有了店家出售,人人都图个方便。佳节虽有粽子上桌,粽香也不减当年,然而细嚼粽子,对于我们上了年岁的人而言,口感虽未变,然其情差矣,其意乏味,商情占了主导地位。
遥想儿时,重午来临,家家户户为包粽子忙开了。首先是备料。粽子主角是糯米,我们农家每年春播时节,都要种上部分糯谷稻子,长成之时,稻叶比普通稻子鲜绿,谷子鲜嫩饱满肥绿,在稻子之间独立枝头,引人注目。收成之后,晒干贮藏在谷仓里,以备来年节次到来之用。
柳市粽子与全国其他地方粽子的最大区别,就是要用上灰汤,其他地方,如台州地区温岭,没这习惯,是白粽子,没粽香。这个灰汤,一般采用早稻秆烧灰而成,其他稻秆、草料不行。所以每年早稻收割之后,农家都要挑选精干稻秆晒净备用。
包粽子的辅料是粽业(柳市方言,即粽叶)、棕榈篰(篰,柳市方言借音,即扎绳),这些都要在开春时节买好备用在家。至于粽子中的加料,可临时购买制作。
重午佳节来临前一天或几天,家家户户的家庭主妇们为包粽子筹划开了,这都是她们的拿手好戏。首先要浸洗糯米,立即滤干加少许特鲜酱油拌匀待用;接着是冲滤粽灰汤。早稻秆一般早就用来烧饭作菜,灶肚里烧成灰后凉干兜藏起来,到了重午节拿出来放在脚箩里或纱布袋中,冲上烧开的水,滤在大桶里。下面还要把粽业、棕榈篰放在桶里用水浸软洗净。这一切都属于备料。
接着是包扎制作粽子了。柳市地区包扎的都是四角粽子,不像其他地方包的三角粽、长方粽的模样。包扎过程中一是要包得扎实、美观,二是配料要多样口感香美。要想包得实,就要把棕榈篰挂在栋梁上方,包的粽叶一般是两张,小的可用3张,粽业合拢先兜进糯米垫底,中间加上咸蛋黄、肉之类配料,再加上些许糯米,要压实,粽业包好后,扎上棕榈篰,而且借用上挂之力往下拉紧,再打结,10只扎成一把。至于口感香美,本地区粽里一般加上蜜枣、蛋黄、蚕豆、咸肉之类,分门别类而配。
包扎完成后,下面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把粽子浸泡在粽灰汤里,这是柳市粽子的重要一环。粽灰汤的浓度要凭经验而定,浸泡的时间一般要在二三小时以上。烧粽子时,现在用上高压锅,早年高压锅尚未问世,老式镬灶也用不上。镬灶一般分大、小两用,烧粽子要用大镬,还要加上盖圈,粽子入镬,加上粽灰汤满过粽子,开始大火焚烧,烧开后要上下翻过来,慢火焖烧,直到烧熟凉后才可以取出来,挂在竹竿上。这样烧制成的粽子不仅颜色金黄,而且口感极香,重要的还有早稻秆灰汤中含有植物碱,既增色添味,又防腐,助消化,一举多得。
重午包粽子,既是农家忙碌之节事,又是小孩欢快雀跃时节。记得儿时快到重午节,早晨一醒,就催老母亲快点动手。到了包粽子时,我也拿过粽业,学着长辈们的模样包扎起来,但不得要领,包不全也扎不实,一离手就松散了,惹得老母亲拍着我的手气恼道,你还人小,教你也学不会。她嘴上这么说,但又手把手給我指指点点,不过我大粽子包不了,小粽子还是包了好几个,我一边包一边嘴里念叨:“这几个都是我吃的!”惹得母亲啧道:“谁吃你这个歪样子的?”
白天包好粽子,直到晚饭后才入镬烧粽子。那粽香味随着汤气弥漫镬灶间。我坐在灶下柴仓凳上,偎在母亲身旁,闻着粽香流着口水,眼巴巴地等着母亲揭盖子取粽子,那时刻比吃粽子还入味啊!
但是母亲还是不让我吃粽子,一是粽子要慢烧闷熟,急也没用;二是怕我入夜吃多了不好消化;三是要到第二天重午节早餐时,拿粽子加入篰草(柳市端午重烧粽子时加入的几味草料,可清凉解毒)、鸡蛋,烧开后才好吃粽子,吃鸡卵,喝雄黄酒,这是重午节的重要一环节。
这个时候,是孩子们最嘴馋的时刻。我解开粽业,用筷子插进粽内,拿在手里,一边嚼着粽子,又啃着鸡卵,还喝着雄黄酒,把酒倒在墙角里,然后挂上荷包,鼓着肚子,背起书包上学去。
柳市片区河网纵横交错,午后看划龙舟不能错过,随着鼓声呐喊声,端午节也随之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