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屿是不是岛屿 2022年06月10日  

螺峰(屿山)。张良好 摄

  ■张良好 

  沪屿,明永乐《乐清县志》作簄屿,明弘治《温州府志》、隆庆《乐清县志》及清代志书均作扈屿,位于乐清市南部,距瓯江四五里,村因屿名。

  屿,《说文解字》 注解“岛也”,《广韵》释为“海中洲”,《现代汉语词典》谓之“小岛”。浙南海域,有霓屿、上头屿等,尤以江心屿著名,与鼓浪屿、东门屿、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这些“屿”都在海中,而沪屿的“屿”却在陆地上,一丘兀立,四围田畴,西、北临沪屿浃,东衔水草浃(龙岐河过境段),南望南河(龙岐河支流),宛如一颗绿宝石缀于水乡平原。沪屿的“屿”,古称簄屿小山,俗呼屿山,因形似田螺,又名螺峰。记事至明永乐十六年(1418)的《乐清县志》载:“簄屿小山,在狮子山南百余步,状如曳球。”成书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的《温州府志》载:“狮子山,北与政洪山连。有扈屿小山。”清道光《乐清县志》载:“狮子山,石厂横亘,呀呀如狮口……南百余步有扈屿山,又名螺峰。”狮子山和屿山遥相呼应,狮子戏球,天开图画。遗憾的是,狮子山因人为破坏,原貌已荡然无存,屿山虽犹在,面目却非昨。

  屿山明明在陆上,一看便知是山丘,却被人称作“屿”,为什么?要想讲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地理演变说起。自地球诞生以来,全球气候冷暖交替变换,海退、海侵(也作海浸、海进)轮番上演,屿山所在的柳白平原(也称柳市平原),历经沧海变桑田,桑田复沧海。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地球气温与现在相当,海平面与现在持平,中国南方沿海活跃着分支众多的“百越”人,《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生活在瓯江流域的“百越”人,称瓯人。彼时,柳白平原有无瓯人居住,目前尚不知晓。距今6000年,气温再度回升,“最后一次海侵”来袭,海平面不断升高,滚滚浪涛吞噬了沿海平原,原先生活在瓯江流域的瓯人,只得携老挈幼,告别故土,退居丘陵山区或较大岛屿。大约距今4000年的夏代早期,瓯人形成“东瓯族”,创造出“好川文化”。在这2000多年历史中,最高年均气温比现今高5℃,规模巨大的海侵,不仅波及平原地带,还深入近海河谷内,现今平原地区及海拔55米以下的河谷都沉浸在海水之中,海浪直拍现今平原与丘陵交界处的山麓,如今柳白平原的许多山丘一度沦为海中孤岛,如柳市镇的凰屿、北白象镇的白鹭屿等。一些含“岙”字的地方,如柳市镇的南沙岙、金光岙,北白象镇的高岙、赵岙、车岙,盐盆街道的吴岙、杨岙等,都是“最后一次海侵”末期的海湾山岙,如果把这些含“岙”聚落连成一线,即是公元前11世纪的海岸线。那个时候,距屿山西北方向四五百米的南陈岙(又名沪屿陈、岙底)正是海岸线所在,而屿山就是一座孤立于浅海之中的小岛。今人见山不见屿,当年孤屿遥对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惊叹不已!前些年,沪屿村民在房前屋后凿井,经常会从井底挖出海螺、贝壳等海中遗物,证明沪屿村中的平原确实经历过被海水浸没的历史。

  再说屿山的“屿”为什么会和“沪”结合在一起,称沪屿?《乐清县地名志》(1987年版)曾有一番解释:“据传,古时海中有一小岛(屿)漂浮至此,人称浮屿,因名村为浮屿村。‘浮’‘沪’方言谐音,遂演变为今名。”《黄华镇志》(海风出版社,2005年版)也有类似的记载。岛屿能漂浮?不排除有神话色彩的掺和!结合地理演变分析,“沪”字如果当真由“浮”字衍化而来,这个“浮”作浮出海面解释,倒显得更合理一些。

  另一种说法,称古时村中流淌着三条溪涧,有住户在其周边生息。三条溪涧像“三点水”,“户”依溪涧而居,形似“沪”字;又因此地古为岛屿,取名“沪屿”。但纵观历代方志典籍,仅有“簄屿”或“扈屿”之记载,未见“沪屿”,这一说法当为后人所臆造,有点牵强。

  还有第三种说法,“沪屿”由“簄屿”衍化而来,这可从乐清现存最古老的县志——永乐《乐清县志》中找到记载。“簄”是指在江海中捕鱼的竹器。古时此地为岛屿,常有渔民在其附近放置竹制渔具,故名。“沪”是“捕鱼的竹栅”,与“簄”同义,遂演变为今名。这与上海简称为“沪”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传上海境内的吴淞江在古代是一条“沪渎”,唐陆龟蒙《渔具》诗序中有“列竹于海澨曰沪”,并自注“吴之沪渎是也”,渔民常年在“渎”中设“沪”捕鱼,故名。

  相比而言,第三种说法更接近于事实,在“最后一次海侵”末期、海退之初,屿山为岛,与狮子山和南陈岙隔江相望,渔民常在此设竹栅拦捕鱼蟹,久而久之,这里就被人们称作“簄屿”了,再过几百年,被改写为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