鮟鱇鱼是我见过的最奇葩的鱼。
它外貌极丑:头部像被重物砸过,碾压成一个凹凸起伏的圆盘状,脑门塌陷,眼睛朝天;向上张开的大口,几乎与头同宽,嘴边生有密密麻麻、排列错乱的内倒尖齿;身体扁平,呈黄褐色或者黑色,间杂着毫无章法的斑纹,皮肤上还披满乱蓬蓬的海草般的肉穗。无论怎么看,都像一只趴在地上的癞蛤蟆。
它捕食十分怪异:经常懒洋洋地躺在海底,头顶伸出一根由第一背鳍演化而来的,像是“钓竿”般模样的棘刺,棘刺顶上还长有一个像“鱼饵”样子,且会发出各种光色的肉穗,靠这个肉穗的晃动,诱得鱼虾前来采食。当这些不知情的鱼虾送上门来时,它突然张开黑盆大口,一阵猛吸,将小鱼、小虾、小蟹连同海水全都吞进肚子。如果发现引来的是它的天敌,就会立即“关闭”肉穗上的“灯光”,将自己隐蔽起来,或者张开胸鳍,迈步溜之大吉。
这些还仅仅是鮟鱇鱼奇葩的一部分,最惊世骇俗的,是它们的生殖方式。
雄性鮟鱇鱼个子很小,长仅8~12厘米,最大的也不超过16厘米,又多是海底的“小混混”,常常单身流浪,成熟后便四处寻偶。若运气好,遇到比它大了三五十倍的雌鱼时,便游到雌鱼身下,利用锋利的牙齿一口咬破其肚皮,再从嘴里分泌溶解酶,扩大创口,然后一头钻进去,紧贴在雌鱼的腹部依附终生。而雌鱼很快生出鱼皮组织,将小小的雄鱼包裹起来,又打通与雄鱼的血脉连接,直接输送营养给雄鱼。
此后,雄鱼逐步萎缩,甚至死亡,只留下一团睾丸,外挂在雌鱼的肚皮上,好似耳坠、脐环或丝带一类的佩饰,随雌鱼的游走而飘荡着。当春夏两个繁殖季节来临时,这个睾丸才启动火力,向雌鱼卵巢输送精子,繁衍下代。雄鱼的这种做派,似乎应了一句叫“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的古话。
而对于那些没有找到雌鱼的雄鱼,它们会采取另一种方式繁衍后代,那就是拼命吃食,让自己变强壮、变大,最后变性为雌鱼,等待雄性出现,让别人来蹭食、挂靠、装饰。
由此看来,这世上除了鮟鱇鱼,还没有什么鱼能够集相貌之丑、捕食之怪、性关系之奇、繁育方式之异,而与之比肩的呢?
正因为鮟鱇鱼的丑、怪、奇、异,于是它在各地也有了海蛤蟆、蛤蟆鱼、三脚蟾、老头鱼、结巴鱼、海鬼鱼等这么难听的俗名。虽则难听一点,但依我看,这些俗名还是相当真实地反映了鮟鱇鱼的形态特征,也说明民间的语言是多么的准确、形象与生动。
不过,我国的古代人对鮟鱇鱼倒是不错,给它取了吞天鱼、琵琶鱼、华脐鱼,甚至绶鱼这样的美名。
据说,鮟鱇这名字是日本人发明的,它原在日本叫“暗愚鱼”,寓意其懒、黑、丑,因日文发音近似“安康”,为了照顾大众吃鱼时的心态,后来便加上鱼字旁,改成了“鮟鱇”,并将它写进14世纪室町时代的《节用集》里。现代的中国人认为这名字吉祥,非常符合老百姓的生活理念,就直接拿过来做中文学名使用了。
鮟鱇鱼有了这么多的美称,自然也得到不少古代文人的赞美。明代状元杨慎在《异鱼图赞笺》中写:“海鱼无鳞,形似琵琶。一名乐鱼,其鸣亦嘉。闻音出听,曾识匏巴。”清代朱绪曾有《华脐》诗曰:“脐下垂垂带有花,新颁紫帔乐王家。段师妙换成连谱,推手为琵却手琶。”此诗中的段师,即唐代著名琵琶名师段善本,最后七字直接引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诗中的句子。琵琶,原是胡人乐器,传入华夏时,初称批把,古代有“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之说。
同是清代的史学家全祖望也有《岱山土物诗·绶鱼》写:“吾笑宋考功,眼穿桃花纹。如逢水中帔,悔不做波臣。”作者还自注:“姚江黄氏(黄宗羲)谓宋考功即宋之问,有诗云:‘桃花色若绶’,知其每饭不忘达官。”全祖望引用的这句“桃花色若绶”,出自唐代大诗人宋之问的手笔,宋之问曾有《芳树》诗云:“何地早芳菲,宛在长门殿。夭桃色若绶,秾李光如练。啼鸟弄花疏,游蜂饮香遍。叹息春风起,飘零君不见。”这“绶”字原意为包裹官印的紫红色绸布,用在这里,表露着一种想当官的强烈愿望。全祖望这首诗和注,深含讥讽之意,但诗写得不错。不过,宋之问的这首诗,也有人认为是同时期的沈佺期所写,诗的标题是《乐府杂曲·鼓呗曲辞·芳树》,亦收入《全唐诗》里。那么,究竟出自谁的手,就需要有兴致的人进一步考证了。
鮟鱇鱼归属于鮟鱇目、鮟鱇科,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都有分布,全世界约有25种,我国有3种,即黄鮟鱇、黑鮟鱇和孙鮟鱇,东海海域仅有黄鮟鱇和黑鮟鱇2种,它们多生活在水深几十米至几百米的海底,数量不少。
在乐清湾,早些年只有黑鮟鱇一种记录,现在有业内人士发现,平时多栖息在深海里的黄鮟鱇也会偶尔出现。但我想,这应该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好坏无关,也与水的深浅无关,毕竟,乐清湾潮流通四海,饵料充裕,能吸引各种鱼类前往。有俗语说:“人往高处走。”其实,自然界里,“鱼往高处游”的现象也不少呢。
鮟鱇鱼虽然奇葩,但捕捞上来的基本是雌鱼,个体大、肉肥,味道很不错。常见的做法有红焖、油炸、家常炖鱼头、酸辣鱼片、鮟鱇鱼滚豆腐几种。在我的家乡,人们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做法是:先把它杀洗干净,尤其是剪掉它嘴边的密刺,在沸水里焯一会,沥尽浊水,除去臭味。然后锅中放油,加姜片烧热,投入鱼片、酱油、黄酒同焖,最后加入生粉水勾芡,装盘后撒入葱段即可。这样做出来的鮟鱇鱼肉质软嫩,含水量高,十分鲜香可口。
据我的一位渔民朋友说,鮟鱇鱼最好吃的是头部和鱼肝。其头骨肉精瘦、结实,又脆嫩不松散,纤维弹性十足,很有嚼头。而鮟鱇鱼肝更有“海底鹅肝”之称,质地细腻,入口即化,留得满嘴酥香,犹如鹅肝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