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青山荫碧湖 湖边风物画难如 ——王十朋笔下的淡溪、乐成与白石 2022年06月10日  

陈尚云 摄

  ■王炳炜

  乐清风景秀美,除了雁荡山外,灵山秀水所在多有。生活于此间的王十朋没有辜负天公美意,畅游山水(家在梅溪水竹间,穿云蜡屐可曾闲)并留下了大量佳作。

  左原(今属淡溪)是王十朋的故乡,在当时乐清县城东面三十五里左右,因位居乐清的左面故名左原,“地虽荒僻,有山水足以自娱”。王十朋写左原最早、最出名的作品是20岁左右作的七律《题湖边庄》。首联“十里青山荫碧湖,湖边风物画难如”起笔不凡,铺陈开一幅气势恢宏的青绿山水画卷。颔联“夕阳茅舍客沽酒,明月小桥人钓鱼”则给画面加上一层淡淡的暖色,令山水因人的活动增添灵气和温情,观感远胜唐人温庭筠笔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清冷,和元人马致远那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怆。王十朋为左原大发诗兴则是大约30年后。1161年,他第一次辞官回家,与亲朋好友一起走遍左原的山山水水,为“可资赋咏”的“原中景物”一一作七绝,至次年三月得《左原诗三十二首(并序)》。其中最具美学意蕴的无疑是《梅溪》一诗。“我向梅花溪上家,几看清浅浸横斜”两句,于光影微摇中折射出作者高洁的心志。“手栽木已如人老,雪鬓萧疏对雪花”两句,则在人与物的对话中透露出淡淡的忧伤。约860年后,陈霜先生仍然被这组作品所感动,称其为“研究左原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王十朋内心世界的重要文献”,委托画家刘德水先生创作《王十朋左原三十二首诗诗意图》。

  灵山和姚奥岭是王十朋离家赴试的第一站,眼前的美景已经无心欣赏,心底的乡愁飞速爬上眉头。在1149年所作的《宿灵山院》一诗中,他感叹灵山那么近(灵山未是别乡山,回首吾庐咫尺间)、归程却那么远(明日出山家渐远,乡心从此上愁颜)。在1149年和1156年所作的同题诗歌《登姚奥岭望家山有感》中,他两次化用狄仁杰见白云而思亲的典故,感叹“已作一宿客,渐为千里人。吾亲白云下,回首一沾巾”“昔年度兹岭,回首念慈亲。如今望云处,惟有泪沾巾”。

  乐成是少年王十朋求学的所在,更多记录了他的青春浪漫。他经常与同学刘方叔、毛虞卿等人一起,白天“驻杖履于金溪,观双瀑之千尺”,夜晚则在箫峰下对月联句。他们一起玄想王子晋跨鹤吹箫的神采(吹箫人不见,台下想仙风),一起探访张文君炼丹入竹的遗迹(金溅星犹在,丹成灶已空)。金溪的风月让他们流连忘返(金溪风月价几何?要须买断共吟哦),西岑的急雨也成了上天特别的馈赠(天公妒我一日乐,俄然雨脚来如麻……人生贵在适意耳,安能局缩身如蜗)。

  白石的中雁荡山在很长时期内“养在深闺人未识”,独具慧眼的王十朋却已有意无意将它与(北)雁荡山相勾连。1151年夏,二弟王百朋(字昌龄)登道(士)岩和东际(漈)后,寄了两首诗过来。王十朋惊叹其“模写景物之奇,盖吾家摩诘(王维)二幅山水图也”,先次韵两首,又再和两首,赞叹“好景不烦摩诘画,尽归诗客句中含”,在和诗中,他揣想东漈与大小龙湫连通,气势胜过龙门巨浪(遥通雁荡灵湫两,巍压龙门巨浪三)。他还说要等秋天凉下来了去游玩,但因参加太学上舍的岁试未能成行,此后连遭母亲病亡、幼子早殇等变故,这一拖就拖了10年。1161年十一月,官场失意的王十朋终于有机会一览白石“山川景物之奇”。他在钱用章等友人的陪同下,于“两派琮琤鸣玉涧”中忽见“一声欵乃钓鱼船”,由衷羡慕“王孙(白石钱氏为吴越王钱镠后裔)占得湖山胜,明月清风不计钱”,一口气写下6首诗。其中七律《又书岩上》最为人称道。首联为“十里湖山翠黛横,两溪寒玉斗琮琤”,较之昔日写左原的“十里青山荫碧湖,湖边风物画难如”,更增添了几抹色彩与一分灵动。颔联为“路从飞鸟上头过,人在白云高处行”,被郑园先生称为“王十朋独创”的登临妙语,拿来比拟苏轼的名句“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飘渺”。颈联以“岩下行田谢康乐(永嘉太守谢灵运)与“洞中辟谷李先生(白石开山祖师李少和)”做对比,赞颂前者忧国忧民、为民兴利的入世情怀(另有《李少和像》云“都似先生能辟谷,何须太守为行田?”)。尾联“凭栏不(又作下)瞰人间世,转觉此心名利轻”,抒发的则是胸中烦闷涤荡殆尽的舒畅之情。张润秀老师在《梅溪诗传》中指出,全诗“以湖水、山川、飞鸟、白云这四种具有广度、高度的意象相互映衬,着力营造大自然辽阔壮丽的空间感,由此激发胸襟,忘却机心……诗人自有一种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自我满足”,颔联更是先于陆游的“山从飞鸟行边出,天向平芜尽处低”臻于诗句技艺的妙境!同样令人称奇的是,王十朋还在《同钱用明、用章游白石岩》一诗中,明确将白石与雁荡并列,感慨“山林有真乐,富贵何足求?但愿乞二山,不愿万户侯”。

  此外,王十朋在双峰、万桥、贾岙等地也有题咏,留下了“千峰已见见双峰,瓯越山川在眼中”“从公杖屦鹿岩前,明月清风赵欧会”等诗句。而他在宦游途中,也屡屡忆及家乡的风物,如“预约它年还故里,共骑白鹿效文君”“王家又向此名村,只欠青山似左原”“东屯别是一山川,水秀山青似左原”“嘉果(指瓯柑)遥来自故乡,去冬初熟记同尝”……

  综观王十朋题咏北雁荡山、淡溪、灵山、乐成、白石、双峰等地的诗文,各处风景自有韵味而又存在无形乃至有形的联系。这对我们今天开发乐清旅游提供了非常好的启示。陈霜先生曾在《王十朋宣传推广方案》中提出申请高铁“十朋(以王十朋的名义广邀‘十’方宾‘朋’)号”、提升并串联淡溪各景点形成王十朋状元文化旅游圈等非常有创造性的建议。笔者深受启发,在此斗胆向有关部门呼吁:能否以王十朋为主题,以其诗文和求学轨迹为线索,提升并串联雁荡山、淡溪状元故里、乐成历史文化街区(可包含北大街、双瀑泉、白鹤寺、箫台山、西岑公园等,择地兴建王十朋求学的金溪学馆或乐清县学)、灵山(可在温州王十朋研究会刻立的王十朋“人面岩”诗碑和赵章光先生营建的状元林边上建“十朋书院”)、中雁荡山乃至江心屿等景点,形成一条充满梅溪文化韵味的研学游线路?

  大胆想象下:游客乘着“十朋”号高铁到达雁荡山,在王十朋诗歌的指引下畅游雁荡美景,于观赏《荆钗记》(元代四大南戏之首,以王十朋为主角,《红楼梦》中林黛玉曾提及江边悼亡这一情节,但故事明显失真)前后品读王十朋悼念夫人贾氏的十几则诗文,深入感受夫妻节的内涵(“人为钟情故生爱,夫妇相思乃常态”“钟情正是我辈事,鼓缶忍同方外人”),然后循着王十朋的足迹,一路读诗碑,观美景,赏梅花,进书院,诵美文,品“状元琼”(王十朋好酒且曾蒙好友“惠……示酒法”)……最后带着王十朋主题的乐清黄杨木雕、乐清细纹刻纸等乐清工艺品回家,该是怎样一种新奇而充实的文化体验?